啃老,你怎么看?

2024-11-08 19:15 阅读
安徽时评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的啃老现象有所抬头。
 
比如,有长年在家备考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与其在私企混日子还不如认真考公,一些学长连续两三年专门在家复习。”
 
有让父母为自己结婚买单的,“在外打工日常消费高,很难攒下钱,不向父母伸手就不错了,养娃根本不敢想。”
 
有靠父母来养孩子的,“我们一年最多回家两次,每次在家最多待半个月,孩子从小由我爸妈带大,日常花销也主要由我爸妈负担,真的没办法。”
 
有拿父母钱支撑高消费的,“买手机只买苹果手机,买车低价的不考虑,必须得开出去能撑面子。”
 
而作为父母,有心甘情愿被啃的,“儿子没钱养孙子了,无论怎样也得管呀,谁让是我生的儿子呢。”
 
也有无可奈何的,“如果不贴补,小两口就会因为经济问题闹矛盾,与其这样,宁愿自己少花点。”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无论穷富都啃,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
 
之所以引用这么多子女与父母的原话,是因为农村啃老并非个别现象,既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能麻木不仁,认为天经地义。其原因是复杂的,且难以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一方面,中国式父母,大多是“无限责任公司”。
 
幼年时,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成年后,父母还是孩子永远的港湾。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讲求的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一家人就是锅碗瓢盆磕磕碰碰一体协作一辈子。
 
一些父母要面子、讲“奉献”、能隐忍,纵容孩子的习惯性“伸手”。一些孩子,得到太容易,便索取无度,不知节制,不懂感恩。
 
另一方面,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压力变大。
 
从学历上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中生都算是高学历,而现在学历越来越“卷”,没有本科学历似乎都拿不到工作的“敲门砖”。
 
从婚姻上看,原来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攒几年还有可能买,现在是住房、汽车及彩礼,比之前的难度翻了几倍。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年轻人可能买不起房车、结不了婚。
 
从就业上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就业格局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岗位逐渐消失了,新职业不断出现,并细分为若干领域,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在提高,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无所适从。
 
还要看到,由于缺乏好的教育条件,一些农村年轻人只能进厂打工、个人开店,或是开网约车、当外卖小哥。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想在城市永久扎根,还是回到家乡找寻生计,都会更加曲折艰难。此时的农村年轻人,不求助自己的父母,还能求助谁呢?
 
可能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演员宋丹丹曾在某档综艺节目中表示自己有实力也愿意支持子女啃老。
 

宋丹丹支持子女啃老(视频截图) 

 
但这样的家庭又有多少?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5978元,而且大部分人处在中位数之下。
 
一个正常的家庭,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应该越是困难越要抱团取暖。每个人竭尽所能,让生活变得更好,这才是家庭存在的意义。
 
当然,并不是鼓励农村年轻人理直气壮地啃老。实际上,完全躺平摆烂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年轻人,正是处于奋斗初期,或还未取得成就,或陷于一时迷茫,或处在紧要关头。
 
这时靠父母拉一把、过渡一下、帮衬几年,这是可以理解的,也相信大部分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扛起责任。因为,人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也总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谁又不是负重前行呢?
 
但在农村啃老现象抬头的当下,有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认清现实很重要。社会是河流大海,每个人都像鱼,鱼总是要入水的。不能因为工作碰壁,便逃避社会,当宅家一族。也不能借着备考、创业之名,给父母一个虚幻缥缈的希望,实则自己没有努力的打算。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完美的筹备,最好的行动是启程。所以,年轻人要珍惜自己的朝气活力,不纸上谈兵、不好高骛远,坚持自立自强,先干起来再说,骑驴找马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攀比之心不可有。有多大的手,就端多大的碗。喜欢攀比的人,永远没有满足,也永远不会幸福。真正的超越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不管是买衣服买手机,还是买车买房结婚,一切都要结合家庭条件量力而行。千万不能自己吃了个饱,却让家庭负债累累、难以翻身。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在彩礼移风易俗、保障性住房、就业岗位等方面多给年轻人支持与帮助。
 
三是啃老不能无止境。自己的人生,还得自己走。谁都是只能帮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父母也是如此。啃老不能心安理得,更不能觉得这是“父母欠我的”“该给我的”。还是要多一些危机感、紧迫感、责任心,尽快让自己在社会上立住脚、能顶事。
 
要认识到,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肩膀上的重任远远不止是能顾得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就好。作为父母,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既要结合实际条件力所能及地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不气馁,不断增强立身之本,抓住够得着的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亮起的那一盏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温暖。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尊重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努力,多给他们关爱与机遇。
 
对年轻人来说,独立自强才能主动选择,学会自救才能把握机会,自食其力才有自我价值。想清楚这点,就不会心安理得、盲目“啃老”。(蔡相龙)
 

 

编辑:陈拾梅、章星颖(实习生)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