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轻人从热搜榜上“解放”出来2024-12-19 07:47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小程序 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梦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不是一个含混的数字,而是具有复杂情感的社会个体。看到他们的独特性,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近些年,年轻人在热搜上简直太“忙”了。 上一秒喜欢熬夜,下一秒又爱上养生;“躺平”一会儿,又“内卷”一下;既能沉下心来欣赏“非遗”,又喜欢上徒步登山、野外露营;不仅整顿婚礼、整顿职场,还能断亲。“花式换脸”的年轻人,让人直呼看不懂。 打开热搜榜,以“年轻人”为关键词的词条数不胜数,让人应接不暇,似乎所有社会现象皆可扣上“年轻人”的帽子。一时间,年轻人既是“流量密码”,又俨然成了“万能公式”。 “这届年轻人”招谁惹谁了?到底是谁在试图定义他们? 热搜榜上的“年轻人”。 不可否认,年轻人正成为互联网话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以偏概全、刻意引导,还是滥用概念,对年轻人的粗浅解读与生拉硬拽正在误伤年轻群体。 标签化。躺平、内卷、佛系、恐婚、伪精致、硬核头铁、脆皮大学生……这一届年轻人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被人贴上统一的商品信息。“年轻人”是个框,什么新奇的概念都可以往里装。万金油般的句式,让年轻人尝遍被“贴标签”的苦。这种“标签效应”,在一遍遍异化群体形象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引导着年轻群体自我认知的偏差。实际上,贴上粗暴的标签,是在绑架一个群体的形象和选择。 被代表。这届年轻人总是莫名其妙地被代表。“年轻人开始抛弃优衣库”“年轻人开始主动加班”“年轻人乐于返乡置业”,各式热词话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热搜榜的裹挟,年轻人不由得发出“求放过”“年轻人可没有惹你们”的抵制与呐喊。这种话语洪水野蛮冲击、涵盖一切,让无数“斜杠青年”纯纯躺枪,成为被无端指责的一员。 甩锅式。当所有离奇现象加上“年轻人”三个字后,似乎就有了“背锅侠”。如“年轻人为何不消费了”“年轻人为何抵触体检”等,这一句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粗暴化。尤其是最近几年流行的“毁掉体”,“被舒适圈毁掉的年轻人”“外卖正在毁掉年轻人的生活”“被精致穷毁掉的年轻人”等,仿佛这届年轻人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是很多反常现象的始作俑者,随时准备遭受社会的毒打。 乱扣“年轻人”帽子的互联网话术,看似只是一种流量投机行为,但这种话语霸凌带来的认知偏差、圈层隔阂等危害却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忽视。 加剧认知偏差。在网络空间,各种年轻人的标签试图将千万人的面孔画在一张脸谱上,把群体符号化、单一化。这些描述看似言之凿凿,实则经不起推敲。一个基本事实是,再多的词汇也不可能准确描绘亿万年轻人的实际面目。毕竟,独特才是可贵的真实。 有时哪怕是少数人的个案,也会连累多数人为之“背锅”。比如,“这届年轻人为啥不谈恋爱了”“这届年轻人卷不赢就躺平”等,三言两句就给群体画了像,但是现实生活中努力工作、积极追寻爱情的青年大有人在。以少数代替多数、以偏概全,毫无疑问是对基本事实的背离。 消解社会共识。粗暴定义“年轻人”,尤其是将婚恋、生育这些词汇强行与年轻人捆绑,本质上潜藏着话语权的抢夺。例如当下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在年轻群体中并不稀奇。然而在长辈看来,这些行为离经叛道,是对传统婚恋观的挑战。年轻人有自己的苦衷,老一辈有固有的经验,话语权的争夺下掩盖不住观念的冲突。 社会主流人群常常用自己的经验去规训年轻人,言语中总是充满了“爹味”,满是对年轻群体的指责与归咎。在年轻人看来,这种规训是一种僭越。不可否认,这类话题用一些碎片化的呈现,勾勒出了部分年轻人的共性和时代特征,但这种代际差异在话语争夺中,被无形地放大。 带来个体迷茫。“这届年轻人”像孙悟空一样,实在太多变了。看到00后整顿职场就认为他们积极向上、努力生活,出现“发疯文学”又总结出这届年轻人不思进取、集体摆烂,不做长期观察,跟着热点浮沉,听风就是雨。在一些人笔下,年轻人反复无常,像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这样的标签,让置身其中的人不但找不到身份认同,反而充满了群体陌生感。因为无论是内卷还是摆烂、无论是整顿职场还是脆皮佛系,都不足以描述任何一个鲜活的个体。这些话题没有理性的建议,只有猎奇式的夸大其词,诱导年轻人进行自我暗示,从而对号入座,其结果只能是产生更大的迷茫、焦虑和困惑。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的确,年轻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有多复杂,社会就有多多元。 对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粗浅概括,都是对人的不尊重。年轻人是社会的镜像,他们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我们需要真正地了解年轻人,因为了解他们,实际上就是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着独特的经历、梦想和人生挑战,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不是一个含混的数字,也不是媒体叙事中的一个符号,而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个体。看到他们的独特性,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而且,“这届年轻人”本身也是个充满暧昧的词条,它是个泛指的、笼统的概念,究竟是指哪个年龄段、哪个群体,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有很大的模糊空间。 什么才是真实的年轻人?有人“社牛”,也有人“社恐”;有人喜静,也有人好动;有人安于现状,也有人永不认命。多元是社会的横截面,也是年轻人的基本群像。 年轻人不应该被代表,标签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化的社会细胞。只有摒弃以偏概全的和刻板印象,才能看到个体背后的多样性。 站在年轻人的视角去审视,“断亲”“晚婚”“不婚”“丁克”等标签的背后,是年轻人在网络空间对社会压力的宣泄。某种程度上,这种宣泄反映了他们渴望被理解与谅宥。 除此之外,“这届年轻人开始逛博物馆”“年轻人热爱国潮”“这届年轻人开始追历史剧”等热搜也蕴含着年轻人欲表达自己并不是垮掉的一代,而同样有着爱国主义的深层集体意识。 了解年轻人、认识年轻人,才能真正走进年轻人。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年轻人有包容的话语环境。这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参与,以开放的态度去接触和倾听他们的心声。 青春充满无限可能,怎能被几个词语简单定义。把年轻人从热搜榜上“解放”出来,是对他们尊重的第一步。(罗超琳) 编辑:陈笑笑 审核: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