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羽绒服刺客”这届年轻人是认真的

2025-01-15 07:45 阅读
当代江西

这届年轻人从来不是好拿捏的主,既然实现不了羽绒服自由,那索性整顿羽绒服市场。在寻找“平替”、琢磨低成本过冬这件事上,他们可谓天赋异禀。

干一个月挣的工资可能还买不起一件羽绒服?没错,时下,羽绒服正试图清空年轻人的钱包。

这个冬天,羽绒服“背刺”年轻人的话题引发无数人接力讨伐。三九严寒,人们需要一件保暖的羽绒服过冬。然而,羽绒服离谱的价格,正令年轻人直呼“高攀不起”。

既然穿不起,那就干脆不穿了。他们果断告别高价羽绒服,转身拥抱“平替”。在省钱这件事上,年轻人的确越来越不含糊。

年轻人整顿高价羽绒服。

 

01

这届年轻人躲过了“雪糕刺客”“月饼刺客”,却没想到会在冬天被“羽绒服刺客”狠狠上一课。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羽绒服平均售价在300元至600元之间,到了2023年,羽绒服价格普遍上涨至500元到800元,部分中高端品牌羽绒服价格普遍突破15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更是接近70%。

在商场看中一件羽绒服,一看价格快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动辄四位数以上的标价让年轻人直呼“我不配”。于是乎,“羽绒服涨价”“羽绒服越来越贵”“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等话题,不断宣泄着人们的怒火。

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高价羽绒服似乎踢到了“铁板”。这届年轻人满身“反骨”,表示“与其花费数千元买羽绒服,不如在家休息两个月”“我宁可买感冒药,也不当冤大头”。

大部分年轻人每月拿着几千元的工资,而一件羽绒服标价动辄上千元甚至更高,囊中羞涩的年轻人,“冷风吹到脸上,钱包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背刺”年轻人的可不单单只是价格一事。继今年卫生巾被曝光造假后,羽绒服口碑也几度塌房。先有吊牌标70%绒实际含量为0的羽绒服被查获,后又有媒体曝光有的羽绒服以丝代绒、使用不达标填充物等违法行为。

这些劣质羽绒服流入市场,不仅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也让他们在严寒中身体与心灵双双“受冻”。如此一来,消费者陷入两难境地,大品牌羽绒服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而那些打着“清仓”“工厂直发”“给家人送福利”旗号的低价羽绒服,又因品质难测,让人不敢轻易下单。

不过,这届年轻人从来不是好拿捏的主,既然实现不了羽绒服自由,那索性整顿羽绒服市场。在寻找“平替”、琢磨低成本过冬这件事上,他们可谓天赋异禀。

除了棉衣、冲锋衣、摇粒绒这些常见的替代品,年轻人还热衷于“整活”。前有“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的热梗出圈,后有年轻人鼓捣“翻新旧羽绒服”“骑行连体服”“校服内胆”等新奇招数,甚至还集体学起了“冲锋衣+抓绒+马甲”的万能过冬穿衣法。

被讨伐“吃相难看”的高价羽绒服,这一次算是“捅了马蜂窝”。年轻人捂紧自己的钱包,喊着“宁愿当土冒,也不愿当韭菜”,用自己的行动,对高价羽绒服说“不”。

央视关注羽绒服消费变化。

 

02

年轻人为什么要整顿羽绒服市场?这一次,高价羽绒服因何触犯了众怒?

价格没涨在刀刃上。根据羽绒金网监测数据,以白鸭绒和白鹅绒为例,这个冬天羽绒价格涨幅达30%以上,同时由于“新国标”“鸭周期”等因素影响,羽绒服原料价格大幅上升。

当然,原料价格上涨只是一方面,羽绒服身价飙升,根源还在于品牌方。当下,各大品牌在营销、设计、代言等环节投入重金,试图塑造高端形象,直接拉高了产品的隐性成本,而且高端路线也赋予产品高额的品牌溢价,致使价格愈发高不可攀。羽绒服价格涨了,却没涨在产品质量上,反倒让消费者为虚高的价格买单,这无疑成了刺向年轻人的“利刃”。

不买贵的只买对的。无论是避免旅游高消费的“奔县游”,还是兴起的成人小饭桌,亦或是到老年大学充电,无不反映出当下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深刻转变。他们拒绝被割韭菜,不再盲目迷信品牌效应,而是将性价比视为首要考量因素,“平替”成为年度消费关键词便是力证。

这种理念在羽绒服“平替潮”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年轻人不再需要某个品牌来装点门面、彰显身份,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在确保质量过硬、实用性强的前提下,越来越强调遵循内心、理性消费,掌控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金钱的主人。

社交媒体的好物分享。年轻群体热衷于在社交圈分享生活,一旦有人挖掘到高性价比的平替好物,便会在社交媒体上蹿红。军大衣在校园中风靡一时、小众的1688平台成为热门推荐渠道、“胖东来”羽绒服供不应求、平价国产货的走红,背后都少不了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卖力“种草”。

年轻人喜爱探索未知,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在他们的相互推荐、跟风尝试下,小众却优质的平价冬衣逐渐汇聚成一股独特的消费潮流,让羽绒服“平替”市场愈发火热。用“反向消费”整顿高傲的羽绒服市场,这届年轻人是认真的。

假羽绒频频出现。

 

03

回首过往,国产羽绒服品牌长期在中低端市场徘徊,高端市场几乎被加拿大鹅、始祖鸟等进口品牌垄断,中低端微薄的毛利润极大限制了国产品牌的发展空间。

转型心切的各大国产羽绒服厂商近年来纷纷摒弃“低价模式”,在迈向高端化的道路上一路“狂飙”。诸如波司登、鸭鸭、高梵等国产品牌,不仅接连推出高端系列产品,还在时尚设计、明星代言、科技创新等方面投入重金。然而,在冲击高端的背后,营销费用的水涨船高,也间接推动了产品价格的蹿升。

当这些品牌带着高昂的价格标签走向市场时,却发现年轻人的消费风向已经转变。“该省省,该花花,买货还得比三家”“余额有限,耐心无限”“贵一分肉疼”等自嘲的话,反映的正是他们认准了“性价比之选”。

部分品牌在价格上追求高端,与年轻人“反向消费”“追求性价比”的诉求背道而驰。“背刺”年轻消费群体,年轻人当然不惯着它。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当下国产羽绒服品牌积极迈向高端市场,试图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利润空间,这一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因此而背弃原有的客户群体,显然是鲁莽的。

消费者是品牌生存的依靠。若在高端化进程中顾此失彼,忽略了他们的需求,最终不只是消费者利益受损,品牌方也终将得不偿失,既丢了口碑又失了市场。

其实年轻人与高价羽绒服的这场矛盾并非死局。品牌应该精准分层,高端线坚守格调,中低端保留性价比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年轻人也应多给国货一些耐心与机会,认可它们的点滴进步。

羽绒服是冬季御寒装备,带给消费者的应该是温暖而不是更大的寒意。让年轻人穿一件得体的羽绒服过冬,既是市场应有的善意,也是商家的应尽之责。(吕旭阳)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