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专供”不应是质量缩水的代名词

2025-01-22 18:22 阅读
北京日报

标注“电商专供”的卷纸比超市买的小一圈、同款洗衣液网购的比实体店的“稀”、网店的电视型号在实体店找不到……有媒体关注到,“电商专供”商品已然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和质疑。 

带着“电商专供”标签的商品,消费者都不陌生。尽管很多“专供”商品其实和线下并无区别,但“偷工减料”者也不少。瞅着明明是相同品牌同款商品,到手后才发现不怎么对劲。退货麻烦,用着闹心,这样的消费体验,直接削弱了商品与平台的品牌形象。一来二去间,不少消费者吐槽:“电商专供”是质量缩水的代名词。

“电商专供”从字面来看,说的只是渠道之别,何以会影响品质?还得从电商生态说起。近年来,一众电商平台迅速兴起,彼此功能定位没有显著区别,为了揽客,便都使劲比拼低价策略。在购物平台上,价格偏高的商品,基本很难出现在推荐页面、获得曝光流量;而到了促销节点,平台还会主动与各大品牌签订排他性质的低价协议。品牌商家出于销售考虑,有的推出了线上款、线下款,有的甚至根据平台不同“定制”了大同小异的各类“专供”。于是乎,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情况就是,各类专供傻傻分不清楚,“货比三家”都不知从哪儿下手。

平心而论,商家推出多渠道产品,也是适应差异化发展的必须。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对于某些非核心产品功能进行简化,也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并无不可。但以上操作,皆不能以损害商品质量为代价,同时必须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在充分知情之上的选择权。诚如法学专家所说,“电商专供”商品如果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质量有显著差异,就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如若商家以低价为诱饵,明明包装的是低质商品,却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优质的,短期看也许会促成交易,但长此以往终将反噬自身。

过去二十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如今正站在品牌化的关键节点上。加之,眼下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人们的关注点正在从商品价格转向消费体验和产品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一味追求低价的商业模式,都必然是难以为继的。平台也好,品牌也罢,与其都在价格赛道上狂“卷”,倒不如挖掘差异化竞争路线,真正提升品质与服务。谁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谁就会收获大家的“用脚投票”。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