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来电,江西新余接听:一天时间,三封家书寻得三代亲缘

2025-02-11 06:05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我是陈雲忠的儿子,父亲去世前一直心心念念回到安徽六安故乡……”电话那头,陈汉仁声音哽咽。“终于找到您了,族人们都盼望您这一脉的亲人回家!”陈乃玉难掩喜悦之情。

  1月27日上午,素未谋面的叔侄俩首次电话连线,双方都为这来之不易的重逢激动不已。1953年,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村陈家大院的陈雲忠离家参军,因工作繁忙且频繁调动,几十年未曾回家,最后辗转至江西新余定居。1995年,陈雲忠去世后,其后代与安徽老家的联系也随之中断。2025年春节前夕,陈雲忠的堂侄孙陈乃玉在编修家谱时,决心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他带着堂叔公留下的三封泛黄家书,向新余市12345热线求助。凭借家书提到的后代姓名、部队番号等线索,工作人员成功找到了陈雲忠的后代陈汉仁一家,让这段跨越三代的血脉亲情得以重续。

  万礼妍、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李运辉 文/图

陈雲忠在家书中写道:“修家谱需要的经费请来信告知,定当照办”

陈雲忠在家书中提到儿女姓名

  起因

  编修家谱 寻找失散宗亲

  2025年春节前夕,刚从外地返回安徽省六安市家中的陈乃玉得知村里正在修家谱,并为已故亲属立牌位。然而,当家谱修至陈乃玉爷爷一辈时,编修工作却遇到了难题——堂叔公陈雲忠逝去后,其子女后代都与家族失去了联系。为协助完成家谱编修,陈乃玉开始寻找堂叔公后代的线索。

  经过多方打听,陈乃玉得知一位堂兄家中珍藏着陈雲忠生前寄回的三封家书。这三封家书写于1987年,也是陈雲忠生前与家族最后的联系。怀着忐忑的心情,陈乃玉打开了这些尘封多年的信笺,泛黄的纸页上,叔公秀丽颀长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因几十年工作在外,从未能去祖坟祭奠,不孝之罪颇深,每每思之实感愧疚……转告陈氏老少,尚有我这一门在外,人丁尚称兴旺……年前我在苏埠时,听乃华说族间准备修家谱,不知是否着手筹备了,若有人领头办理,望不要把我们忘掉。”

  信中,堂叔公陈雲忠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一字一句都透露出对认祖归宗的渴望。陈乃玉告诉记者,读完信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叔公的遗憾与期盼深深触动了他,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陈雲忠的后代,让这一脉亲人重新回归家族。

  转机

  三封家书中藏关键线索

  陈乃玉仔细阅读三封家书,梳理出三条关键线索,一是信封上印有陈雲忠当年所在的新余某部队字样;二是信纸抬头注明了部队番号;三是陈雲忠在信中提到了他三儿一女的姓名。

  陈乃玉决定从部队番号入手,他先是拨打了江西的114查号台电话,试图查询陈雲忠以前的工作单位地址。“原本我想查到地址后去实地寻找,但接线员告诉我,他们无法用部队番号进行查询,并推荐我拨打12345热线咨询。”陈乃玉表示,陈雲忠曾在信中提到,其早年是因为家境窘迫,不想给亲友增添负担才一直未回老家,加之那个年代通信十分不便利,才逐渐与家族失去联系。现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信息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他相信有很大把握能找到陈雲忠的后代。

  重逢

  部门联动 彻夜搜寻圆梦寻亲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1月26日下午,陈乃玉拨打新余市12345热线,将相关线索一并告知。

  接到诉求后,12345热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该诉求转办至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并持续跟进。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当天便通过电话联系陈乃玉了解详细情况,积极投入多方查询工作中,当天晚上便成功找到了陈雲忠的儿子陈汉仁一家,并将陈乃玉的联系方式告知了陈汉仁。

  1月27日8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等待时的宁静,陈汉仁拨通了陈乃玉的电话,两人先是寒暄了几句,陈汉仁声音颤抖地询问了家族的近况,陈乃玉则一一耐心回答。最后,陈汉仁表示,他将与其他兄弟姐妹协商回乡事宜,言语间充满着对故乡的向往。

  “感谢新余市12345热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仅仅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帮我找到了失散的族人。”陈乃玉说道,对于陈雲忠后人回乡一事,族里早已做好了周全安排,只要陈汉仁及其兄弟姐妹愿意回归,陈家的大门将永远为他们敞开。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