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于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红色热土实践

2025-02-13 05:08 阅读
江西日报

  初春的于都河畔,青山含黛,碧水潺潺,田野间生机勃勃。这座位于赣州市东部的县城,境内山峦纵横,353个村落分布其间。

  近年来,于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让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发展更均衡、民生福祉更殷实。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曾经的模样。

  在潭头村荷花基地,荷花池内的“网红”灯光秀为静谧的村子增添了一份活力。很难想象,之前这里是荒芜杂乱的河滩地。

  “2022年以来,村里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将这片河滩地打造成荷花基地,不仅美化了环境,又能产生不错的经济价值。”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感慨地说,环境干净了,设施便利了,村民生活得舒服,村子发展也更有干劲。

  “潭头村的华丽蜕变得益于我们建强村党组织,并真正发挥了其带头作用。”刘连云说,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村庄越来越美丽,也越来越有活力。潭头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

  要答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推进乡村振兴这道题,需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各部门各级各地整体发力。为此,于都县进一步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制,建立县级统筹、乡级执行、逐村落实、部门配合的推进体系,去年以来先后召开县领导小组会、调度会53次,确定5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各部门工作任务、压实了各级各部门责任。

  实行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片、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干部包户。选派201支驻村工作队,611名驻村干部下沉到重点帮扶村,借力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军队定点帮扶,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帮扶格局。

  优化基层治理网格,推动公安、司法、应急管理等各方力量整合“入网”,着力构建“一核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实行“党建进组建网格、党员入户管网格”的管理体系。全县共划分农村网格4410个,成立网格党组织(党小组)4410个,选配网格员20726人,做到一网联动聚合力。

  在党建“主心骨”引领下,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乡村振兴劲头正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也有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聚焦产业振兴

  激活乡村经济“造血功能”

  一张蓝图绘到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育一方更优质的产业养一方人?

  近年来,于都县牢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硒+”战略,通过发展富硒农业、打造富硒品牌、拓展富硒产业链,让硒资源变成富民兴县的硒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于都县禾丰镇,小小的西红柿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走进大棚,红润饱满、鲜亮可人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村民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禾丰镇尧口村脱贫户华元发激动地说,现在有了大企业的销售渠道,我们种的西红柿不愁销路。

  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于都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江西都夏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于都县成功引入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在禾丰镇、车溪乡、罗坳镇等多个乡镇种植西红柿1.5万余亩,并带领附近村民一起种植,传授技术,带动周边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带动350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8000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效、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在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内,已有茂雄集团、都夏园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入驻,并建成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冷链物流中心、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该产业园已逐步发展成集研发、检测、孵化、生产、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富硒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园,为于都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于都县依托富硒产业,不仅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更带动农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据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禄生介绍,目前全县建成富硒农业示范基地172个共10万亩,辐射带动富硒农业标准化种植30余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亿元,带动1.2万余名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围绕“四融一共”

  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打造“四融一共”和美乡村是江西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于都县紧扣这一部署,立足自身禀赋优势,聚焦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重点任务,积极打造县域乡村振兴示范。

  初春时节,漫步在于都县禾丰镇园岭村,空气中缕缕幽香扑面而来,“博蘭园”里,游客或驻足静静观赏,或三五成群拍照,基地旁的兰花小镇假日酒店生意火爆。在麻芫村,当地的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团部旧址、禾丰蘭园廉政教育馆,成为群众接受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的主要阵地。

  “为提升接待能力,我们通过新建停车场、购置观光车、治理黑臭水体、组建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和美村庄。”禾丰镇副镇长卫美玲说。

  这是于都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于都县加快建设“四融一共”和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新农村建设点90个、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点167个,乡村宜居宜业、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思路,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于都县投入8.86亿元,完善提升22个乡镇的圩镇道路、污水管网、农贸市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目前,于都县已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3.32公里;新装农村路灯1.1万余盏;新建农村户厕2000个,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9.6%。

  环境美了、产业强了、基础设施好了,行走在于都大地,光荣榜、好人榜、爱心墙、笑脸墙等展示的好人好事、文明风尚,让人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文明新风。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效能,于都县创新打好“打铁佬”调解品牌,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相关经验做法列入新时代“枫桥经验”江西实践成果,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探索“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打造“文明积分超市”,让村民在文明积分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不仅如此,乡风好、产业优、环境美的乡村人气越来越旺。今年春节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梓山“富硒小镇”吃富硒宴、到段屋“非遗小镇”赏非遗技艺、往禾丰“兰花小镇”看百花争艳、至祁禄山“红军小镇”感悟初心。据统计,2024年于都红培研学超21万人次,接待游客16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50亿元,带动3000余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在景区务工、售卖特产、开办餐饮和民宿等,日子越过越红火。

  栉风沐雨,赓续初心。在贡水碧波浸润的富硒沃野间,在老区干群激荡振兴的铿锵步履里,于都县正用接续奋斗谱写“山乡巨变”的新篇章。(刘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