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神气活“县”,中国经济拔节向上底气足
谁能想到,2025年春节假期,县域地区休闲娱乐消费同比增长39.5%,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国有11个县域2025年春节档(除夕到初七)电影票房超过了1500万元,《哪吒2之魔童闹海》票房的主力之一就是地级市和县城影院。
县域经济的崛起宛如一匹黑马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布的数据就表明: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10年增加了50个;全国GDP超过400亿元县的有312个,200亿元以上的更是多达761个,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6%。不断刷新的数字背后,书写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斐然成就,也是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的生动写照。
县域小城,正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激荡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春潮。
与之相对应的一组数据是,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就地就近流向县域就业创业的趋势愈发明显。人民日报报道,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近十年累计有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截至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某电商平台的报告显示,中国县域市场消费规模已经超过一线城市。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且动力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拔节向上的新图景,给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增添盎然春意,带来无限生机。
县域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层面,从《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再到《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日益完善,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创新部署,也在持续不断激活县域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地方层面,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优惠促进政策,整体来看,这些政策层面的引导思路清晰、坚强有力、对路见效,大力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用好因地制宜这一“智慧钥匙”,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进程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另一重要法宝。当前涌现的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正是在实事求是、量体裁衣理念的指导下,统筹考虑当地基础条件,深挖资源禀赋,瞄准发展赛道的结果。譬如青海德令哈市,从一道“光”延伸,通过光、热、电的循环转换,由荒凉小城变身“光热之都”;上海华新镇汇聚4家上市快递物流企业总部和3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从“边缘”变“圆心”,成长为拥有千亿级物流产业的“快递第一镇”。而随着当下县域多元价值的持续挖掘,各具特色的生态优势、文化资源有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力一座又一座小城飞跃上升。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
我们有理由相信,踏着时代节拍拔节生长的县域经济,正在且将持续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而“中国号”经济巨轮将会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