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干部靠“加压”自保
近日,据《半月谈》记者了解,一些地方为减轻基层负担,要求下属单位只需报送简要的电子材料,但有的基层单位仍会按“往常惯例”报送详细材料以示“重视”;有的地方在向上级部门申请建立“工作台账准入清单”时,主动要求增加涉及如“自建房安全隐患”或其他“重要事务”等额外工作台账;有的基层单位为防范日后的突击检查,对一些非必要工作也会手抄记录,为工作“留痕”……一边是上级部门为基层减负的要求和举措,另一边却是基层单位在工作要求范围外的“自我加压”,使得本该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被打回了“原形”,再次成了基层负担。
近年来,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卸下“表格台账”“文山会海”等有形负担,成效显著。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出现了“自我加压”的新现象:上级要求“简”,基层却主动“繁”;文件强调“减”,实践中反而“加”。这种“减负反弹”不仅让政策善意打了折扣,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深层次的矛盾与焦虑。
基层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新发展格局下,随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基层工作呈现出任务重、要求高、强度大的特点。层层下沉的任务指标和人民群众多维度的利益诉求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中央出台一系列旨在为基层减负的文件,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服务人民群众。但部分地方基层干部的减负效果仍不明显,“被主动”加班加点,“自我加压”,陷入“越减越负”泥淖。
基层为何要“自我加压”?一方面,文件会议超发超开、“白头”文件规避监管等基层形式主义隐身变异仍不断出现,基层负担“穿马甲”“翻烧饼”等问题仍时有披露;另一方面,督查检查改头换面,责任状名目多样,问责动辄得咎,为“自我保护”,他们不得不在“留痕”上大做文章,成天忙于换标语、竖墙板、搞景观,演变成一种“痕迹主义”,以此来规避可能发生的不良考核结果。更重要的是,不同上级部门的要求不一,基层干部时常遭遇“钟摆效应”困扰,即使是同一上级部门,检查考核的要求也时常变动。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基层的深层焦虑——减负措施是否会“朝令夕改”?今天的“简”是否会在某次突击检查中变成“不作为”的证据?
“宁可多做,不可漏项”。这种“防御性加码”看似主动担当,实则是权责模糊下的自我保护。当考核标准存在弹性空间时,基层干部往往选择用“过度准备”对冲潜在风险,最终形成“越减负越加压”的怪圈。
破解“自我加压”困局,不能简单归咎于基层“思想僵化”,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形式主义整治力度,从制度设计上构建清晰、稳定的权责体系,从“压力传导”转向“效能驱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规范的减负长效机制,给基层干部吃下“定心丸”,让基层减负生效又生“根”。对那些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唯有当基层干部不必再为“留痕”焦虑、不用再靠“加码”自保时,减负才能真正释放出基层干部的活力。(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