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的心结
近年来,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减负措施落地生效、变化明显,广大干部得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然而,《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却发现,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出现“自我加压”新现象,亟须引起重视。
从湖北“智能印章2.0”结构性减负,让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到四川“会议熔断机制”机制性减负,破除形式主义顽疾;再到江西“一表同享”改革,把“向基层要数据”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向平台要数据”,数字赋能基层减负……各地各部门用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基层减真负真减负,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指尖负担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活了基层干部创业的一池春水。
然而,从要求报送简化材料,基层照样报送详细资料突显重视程度;到非必要工作手抄会议记录“主动留痕”,部分基层干部对减负要求,“自我加压”、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谨慎”,让人心疼。说到底,基层干部如此小心谨慎背后,是对部分上级要求“朝令夕改”的担忧,对不同部门要求不一的“钟摆效应”的困扰,也是害怕事后要求提供补充材料留的后手,实乃部分形式主义减负的“后遗症”,亟需建立健全减负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与心结。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绝非一日之功。既需要顶层设计、过程管控,更需要强化监管,细化落实。相关部门之间既要强化科学统筹,避免多头管理给基层增加重复工作,更要强化规范管理,亮剑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好纪律约束的力量,为基层减负增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事中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要让基层减负生效又生根。既要抓住关键少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头雁效应,以严实作风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松绑。又要建立健全为基层减负常态化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刀亮剑,扎扎实实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为基层干部卸包袱撑腰鼓劲,真正解开基层干部“自我加压”心结,才能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摒弃杂念、俯下身子、干出样子。(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