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式停靠”,是从“减法”到“加法”的民生实践
3月6日起,南昌公交对14条公交线的部分城区外围站点试运行“招呼式停靠”,以此更好地提升公交线运行速率,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这不仅是公交运营效率的优化,更折射出公交服务“以人为本”的深层逻辑,展现了公共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智慧。
公交车“招呼式停靠”,是专为长线路公交设计的。当车辆接近“招呼式停靠”站点100米时,公交驾驶员会主动询问车内乘客是否有下车需求;当距离站点50米时,驾驶员会降低车速,观察站点是否有乘客示意上车。若车内无乘客下车且站台无乘客招手,公交将不停靠该站,直接驶离。简而言之,停不停,乘客说了算。
“招呼式停靠”的核心,在于以人们需求为导向重构公交服务逻辑。重点服务日均客流不高的远郊线路,如安义县至南昌西站的136路快线,10个站点中8个设为招呼站,驾驶员通过询问和观察判断停靠需求,避免空站停车的时间损耗,单程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在南昌县、安义县等14条试点线路上,从“逢站必停”到“按需响应”,看似微小的改革,实则用“灵活停靠”破解低客流区域的出行难题。为城乡接合部、远郊新区等低客流区域提供了公共服务优化样本。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在人,如何对待人、服务人、关心人,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与文明高度。“招呼式停靠”通过规范增设“招手停靠”标识、采用夜间反光设计提升辨识度、实行动态播报、灵活停靠,用绣花功夫织密了公共交通网,让公交服务更加透明、人性化。从“定制公交”到“菜农公交”,从“需求响应式公交”再到“招呼式停靠”,南昌公交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展着人们出行的“幸福半径”。
公交“招呼式停靠”,不仅提升了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减轻了司机的工作强度。对城市而言,减少停车次数和减速加速频率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油耗和排放。对乘客而言,整体出行时间得到了相对缩短。公共服务的优化并不总是依赖巨额投入,精准匹配需求才是关键。通过精准匹配需求与资源,既能避免低效运营,又能提升乘客体验。
“招呼式停靠”减少的不仅是通勤时间,更是公共服务与市民需求的心理距离;增加的不只是运力效率,更是民生温度。未来,期待有更多“招呼式”“响应式”服务落地,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赣鄱大地不断生根开花。(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