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河湖“江西样板”底蕴愈来愈丰润
赣鄱大地,江河纵横。据日前江西省“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省第一批108条(段)河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计划总投资约667亿元,截至2024年底,建成生态廊道951公里,完成投资550亿元,5179个“四乱”问题整改率达96.58%。这一串数字,映照出江西以水为墨、以民为本的治水实践,更是江西用系统思维破解河湖治理难题,书写人水和谐新篇章的有力证明。
治水之道,首在治岸。江西以“河湖长制”为引领,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智能预警等手段,实现了对河湖问题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累计清理非法占用岸线55.5公里,拆除违建9万平方米,恢复防洪库容244.9万立方米,这些成果彰显了江西刀刃向内、铁腕治水的坚定决心。宜春市温汤河的华丽转身,从“黑臭水体”变为“生态画廊”,正是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的生动案例。随着“人防+技防”监管网络的日益完善,江西的河湖治理已经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防控”。在全省上下协同推进,改革攻坚下,赣鄱大地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幸福河湖建设,资金是血脉。江西探索“中央资金引活水、省级奖补撬杠杆、社会资本添动能”的多元融资模式:“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773亿元,其中省级奖补1.33亿元撬动地方投入434亿元,金融信贷、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分别贡献178亿、32亿、24亿元。共青城市融资8.33亿元提升水系环境,石城县统筹5917万元打造赣江源头幸福河湖,展现“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各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机制,让治水工程既具公益性又不失可持续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4年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6单、金额1952万元,交易类型与规模居全国前列,让“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靖安县北潦河通过“六连”工程(连安全、水系、生态、文化、旅游、民生),串联起20个乡村旅游点,实现当年旅游综合收入72.98亿元,增长20.3%......江西各地生态价值转化的“江西模式”证明:幸福河湖不仅是风景线,更是致富路。
江河之治,重在塑形,贵在铸魂。江西建立水利遗产台账,打造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水情教育基地,让治水文化可触可感。江西各地深挖赣江水文化,如靖安县北潦河将千年槠树、古法造纸融入岸线景观,宜黄县宜水以红色历史赋能生态廊道......水文化与民俗活动、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治水工程升华为文化传承与精神共富的载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江西的幸福河湖建设,既是一场河湖治理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让赣鄱江河永远造福人民,既是承诺,更是行动。可以预见,在4500多万赣鄱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幸福河湖“江西样板”底蕴必将愈来愈丰润,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必将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