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发霉橘子”得的是“流量病”

2025-03-26 20:48 阅读
广州日报

在部分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卖家将发霉的橘子作为产品销售,标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还标上了“适合做实验用”“可用于研究、学习”等旗号。

明明有价无市,为啥网友还热衷于上架“发霉橘子”?无他,赚流量罢了。曾经,“网友家中的发霉苹果引起研究人员关注,并将其用到了课题实验中”的故事火遍全网。这段“互联网+科研”的佳话,也让不少平台的算法推荐有了较强记忆——一旦捕捉到“发霉”“研究”等文案关键词,就会在流量推送上“多多关照”,给相关内容提高曝光度。有鉴于此,一些网友或是想要借机引流推销其他产品,或是单纯觉得好玩前来“凑个热闹”,纷纷上架自家的“发霉”物,导致二手交易平台“霉”气冲天。

这波“发霉热”看似新鲜,背后仍然是“流量至上”的旧逻辑。公众为啥如此沉迷流量?其一是流量变现带来的收益可观。我们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经济深度发展的今天,谁能切准算法推荐的“命脉”、拥有更多算法推流的“吆喝”,谁的“酒香”就能飘得更远、被更多人闻见。正因如此,大量互联网内容生产者对流量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了赚流量、博眼球越过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毫无下限可言。

其二是被关注和聚焦后带来的情感满足。正如前文所说,一些人加入这股“发霉”风潮并非出于牟利考量。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这些公共平台为更多人提供了宣泄情感、展现自我的空间,也让更多人拥有了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机会。凑个热闹也好,赶个潮流也罢,说到底都是为了找到存在感,想要被更多人看见。这种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本无可厚非,平台也乐见更多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但若是发展到了时时刻刻求关注、任何一个热点和热梗都不想错过的地步,恐怕就有些“跑偏”了。

当前,已有部分群体关注到了算法推荐机制给公众带来的信息茧房等诸多负面问题,有人甚至试图通过“反向驯化”的人工干预与算法推荐机制相抗衡。但想要直击“流量病”的症结,恐怕还要在算法推荐机制上加以修正。比如,聚集产品内容质量,构建客观、公正、智能的内容推荐机制,让“霉”流量彻底没流量。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