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用英语讲好中国“三农”故事

2025-04-11 14:18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肖岚)在江西农业大学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们正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从脱贫攻坚的实践到绿水青山的生态智慧……这门以“用英语讲好中国‘三农’故事”为目标的“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课程,正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青年学生成为传播中国农业文化的“国际发言人”。

  打破“失语困境”:构建三农特色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演讲教学存在本土文化失语的问题,尤其缺乏对中国“三农”议题的关注。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岚副教授带领的课程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教育部“新国标”为指引,历时数年打造“三维一社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英语演讲与“三农”思政深度融合。

  课程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为基础,构建“思政维、技能维、实践维”三大模块。聚焦核心议题,开发包含《袁隆平》纪录片、“新农人”创业案例等在内“三农”特色思政案例库;依托国家一流慕课资源,重构英语演讲教学模块技能体系;针对学生英语演讲中的9大真实问题,建立校本实践案例资源包,涵盖话题选择、听众分析等具体指导。线上同步搭建“同伴互学社区”,设置演讲精品作业区、“三农”视频研讨区等互动板块,累计页面浏览量超137万次,讨论区互动达3万余次。“以前总觉得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很难,现在通过‘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担当’等案例,我们学会了用国际视角阐释中国实践。”英语专业学生王同学的感受,正是课程改革成效的缩影。

  激活思辨能力:创新“双驱动”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课堂“重技能、轻思维”的弊端,课程团队推出“一主线、双驱动”同伴互学模式,以思辨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思政案例论辩”与“学生实践探究”双轮驱动,促进深度互动。课堂上,学生围绕“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自信”“生态保护与全球责任”等议题展开中英文辩论,结合课程AI数字人“Speak Thinker”进行跨文化视角分析、演讲稿智能润色及虚拟评委模拟训练。线下,课程团队组建JXAU演讲俱乐部,助力举办“稻香杯”粮食安全英语知识竞赛、“中国农耕文明故事”微视频大赛等校内赛事,并组织学生参与“外研社・国才杯”“21世纪杯”等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演讲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讲’,更要引导他们‘讲什么’。通过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三农’的认知差异,学生学会了用共情的方式传递中国声音。”肖岚表示,课程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辐射全国:打造跨文化传播“金课”

  作为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该课程的创新实践已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中南大学张春敏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友群教授等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评价其“立足农科特色,实现了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团队还通过全国英语演讲教师教学共同体、《理解当代中国》教材虚拟教研室等平台,与南昌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组建跨校演讲辩论联盟,分享“三农”演讲教学经验,相关成果助力学院荣获江西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团队正持续推进“AI + 教育”深度融合,利用智能技术采集分析学习数据,优化“Speak Thinker”系统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未来,团队计划拓展国际交流平台,邀请海外学子参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三农’”线上研讨,让更多国际受众听见中国乡村的声音。

  从“讲台”到“世界”:培养有“三农”情怀的传播者

  在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已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学生们在调研乡村时记录的“脱贫户的电商创业路”“非遗农具的现代传承”等故事,成为课堂上的鲜活素材;在红色故都瑞金、生态文明示范村婺源的实践中,他们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的变迁。

  “语言是桥梁,文化是内核。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是会演讲的‘技术派’,更是有家国情怀、能担当跨文化传播使命的‘使者’。”肖岚的话道出了课程团队的初心。当英语演讲遇上“三农”故事,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金课”,正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国乡村的故事走向世界舞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