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凡人微光照亮红色大地!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2025年5月1日,浙江温州楠溪江畔,一声孩童坠江的惊呼撕裂了节日祥和的空气。危急时刻,来自江西鄱阳的退役军人高武,纵身跃入暗流汹涌的江中。当他把9岁孩童托举上岸的那一刻,42岁的生命永远凝固在了异乡的波涛里。这个生于鄱阳湖畔的汉子,用生命最后一跃完成了精神的返乡之旅,续写了赣鄱儿女的热血长歌。

高武生前照片
高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但他的壮举并非孤峰独耸。2024年8月,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梅花村居民钱伟,在一拦水坝旁摆摊,突然听到群众呼喊“有人掉到河里去了”,他抬头一看,只见拦水坝下一名老人、一名小女孩和一名施救男子都陷入漩涡,立刻跳入水中,用尽全力将三人推出漩涡,自己却不幸牺牲。2025年1月,永丰县潭头乡政府90后干部汤彬彬下乡途经永丰县潭头大桥时,发现一名女童溺水,当即跳入冰冷河水中成功施救。另外还有如“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智擒盗窃团伙的网约车司机上饶余干人张猛等等,江西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英雄,他们共同展现了江西儿女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这些平凡身影构成的精神群像,如同井冈翠竹般坚韧挺拔,又如赣江春潮般奔涌向前。
这些凡人壮举背后,是浸透在江西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庐陵书院千年传诵的“忠孝节义”,景德镇窑火淬炼的匠人精神,滕王阁上“穷且益坚”的千古绝唱,在新时代熔铸成新的精神图腾。我们凝视高武生前最后影像,脑海中那个决然前冲的背影,呈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英雄光芒,更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精神显影。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摇篮,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江西儿女的血脉。瑞金沙洲坝“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民谣,兴国将军县“母送子、妻送郎”的红色歌谣,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地理。新时代的江西人,用不同方式诠释着这种精神传承:萍乡安源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每年为快递员、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等提供365天温暖,赣州于都县“道德银行”存储凡人善举,南昌安义“祠堂理事堂”化解邻里矛盾,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这些创新实践,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高武牺牲后,鄱阳民众冒雨迎接英雄魂归故里,网络空间的缅怀蜡烛点亮数以万计。这种集体情感共鸣,我们看到了江西大地的精神火种,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形成燎原之势,一个民族的精神海拔,正由无数高武这样的平凡脊梁共同托举。
从土地革命时期数十万儿女当红军的慷慨悲歌,到新时代“凡人微光汇星河”的温暖叙事,江西儿女始终续写“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美篇章,用生命诠释精神的高度。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道德复制,而是如赣江在时代河床中奔涌向前的文明进程。
英雄的土地永远生长着希望。当赣鄱大地的春潮涌入东海的浩瀚,这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必将载着中华文明的风骨与温度,奔向更加壮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