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路径

2025-05-16 08:47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下,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场域,博物馆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正从“展品的静态陈列”向“知识的深度赋能”转变,成为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革新: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需求

  数智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过去尘封的历史“激活”,使中学生不仅“学历史”,更能“入历史”。通过建模等技术,学生穿越时空,走入史境,真正实现了“沉浸式历史体验”。数字博物馆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催生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范式的革新。

  (二)情感熏陶: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诉求

  相比传统教材,数智博物馆的多模态叙事更能唤起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在体验中,学生面对的不仅是知识记忆,更是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人物的塑像、影像资料的再现,使历史不再是抽象记忆,而成为情感体验与认知成长的共同体。

  (三)交流融合: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追求

  进入数智时代,博物馆不再是孤岛,而是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数字资源的全球共享、线上博物馆的开放互联,使得中学历史课堂拥有了跨文化视野。这种互动的学习格局,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史视野,培养其跨文化理解力。

  二、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逻辑思路

  (一)技术逻辑:以智能技术拓展教育边界

  技术能极大地拓展教师的教学工具库和学生的认知广度。在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依据兴趣自动匹配文物资源,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历史学习路径,这种交互式人工的融合机制,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操作空间。

  (二)认知逻辑:多模态学习优化思维建构

  数智博物馆借助多模态数据输入,使学生在学习多维通道中建立起关于历史事件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重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文物与史料中抽象出时代精神、制度逻辑与文明演进,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三)教育逻辑:课堂教学范式的深度变革

  数智博物馆推动历史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发布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式探究学习,促进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在数智博物馆教学新模式的实践应用中,课堂结构与角色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四)文化逻辑:以人文浸润厚植文化自信

  数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者。在数智环境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多样性、包容性通过博物馆资源精准传播,学生在数字化文物与多媒体叙事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进而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与文明自觉。

  三、数智时代博物馆赋能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的系统应用

  应加大对地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标准化数字资源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区域间优质资源共享。同时,推动中学历史教师掌握博物馆数字教学平台操作与内容调取,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优化校馆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学与博物馆联动,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沉浸式教研活动等。通过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增强历史教学的系统性与生命力。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成长路径建设

  建立面向中学历史教师的“博物馆课程设计”专项培训项目,引导教师开发基于博物馆资源的主题教学方案,提升其跨领域整合能力与项目化教学水平。

  (四)拓展国际化资源合作与文化传播功能

  鼓励博物馆与海外机构开展数字平台共建,建设多语种文化传播资源库,支持中学历史课堂使用国际数字展览、文化比较视频等内容,培养新时代具有历史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学生。

  薛倩瑞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

  作者简介:

  薛倩瑞,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历史学科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2022YJBYB012)。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