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遇见莎士比亚,擦出了哪些火花

2025-05-17 08:54 阅读
当代江西

作者 | 华苏敏 

题图 | 赣剧《李迩王》剧照

 

在资讯大爆炸和娱乐多元化的今天,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无疑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叩问:如何突破式微与遗忘,推动传承与创新?

乐平市赣剧团用一部《李迩王》给出了答案——当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遇上江西传统赣剧,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美学盛宴,给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

赣剧《李迩王》剧照。

 

赣腔雅韵动京华

“喜今日,孤王我,八十寿诞举国欢宴,怎奈是年华已逝不少年……”5月10日晚,北京保利剧院内,由江西省乐平市赣剧团创排的《李迩王》惊艳亮相。
当灯光渐亮,西唐国君李迩身着明黄色蟒袍、头戴九旒冕,端坐于高台之上,身后是“三面屏风”式布景,象征着权力与威严。
随着“饶河调”高亢的唱腔响起,李迩王在寿宴上分封国土的场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两个长女以甜言蜜语哄骗父王,小女儿雪莲却因忠心直言,“一语断了父女情”。
全剧以“分疆断义”“削军绝情”“受辱被逐”“雨夜疯审”“救父出征”“玉碎宫倾”6个章节,主要讲述西唐国君李迩在八十岁大寿的庆典上,要把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小女儿雪莲极力劝谏,奈何李迩不听,执意将国土分给大女儿紫藤、二女儿罂粟,并将雪莲远嫁西凉国,随后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跌宕起伏的剧情、韵味醇厚的唱腔、精彩细腻的表演、令人震撼的武打场面,新编赣剧《李迩王》以其独特的魅力,为现场1400多名中外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莎士比亚悲剧精神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视听盛宴,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观众好评如潮。
剧迷张珂堃看完后内心无法平静,“剧情紧凑,每一幕都设置了小高潮,特别是最后处决反派那一幕,饱满的情绪急转进入无声状态,一默如雷,我甚至能感受到台上演员的呼吸声,太震撼了!”
看了这场戏,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参赞戈兹德·奥兹图尔克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美妙的作品,声音、服饰和乐器都独具中国特色,东西方戏剧艺术在台上交融。”
在北京创业的乐平籍青年导演、演员李恩晟在观看演出后非常高兴。他说:“在异乡看到家乡戏,犹如他乡遇故知,看到这些年传统赣剧蓬勃发展,令人鼓舞。”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宋宝珍评价道:“这部戏将故事中国化、主题现代化、形式戏曲化、人物民族化,情境和叙述方式,更符合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

赣剧《李迩王》剧照。

 

改编“偏爱”《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世界各国很多编剧都对该剧作过本土化改编。
此番赣剧为什么牵手《李迩王》?有着多年戏曲改编经历的编剧蒋良善指出:“中国观众,尤其是戏曲观众,对于家庭伦理剧往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李尔王》中权力与亲情的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共鸣。父亲因误解而驱逐真心待己的女儿,最终在苦难中醒悟,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的“忠孝节义”伦理观不谋而合。
该剧的故事架构在艺术表现上很适合戏曲化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写意性与中国戏曲的写意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剧中大量内心独白和情感冲突,可以通过戏曲的唱、念、做、打来表现,尤其是赣剧古朴厚实的艺术风格,能够很好地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
衡量一个剧种是否具有影响力,主要考量指标便是剧目生产。而在赣剧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外名剧名著的改编搬演并不多。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剧目更新有着更大的期待。乐平市赣剧团在送戏下乡过程中,感受到很多观众想听赣剧新戏的渴望。乐平市赣剧团团长程慧表示:“我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打造一部老百姓喜欢看的经典剧目。”
赣剧《李迩王》的创排,是继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赣剧院排演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的《杀宫遗恨》之后,古老赣剧与世界名剧的又一次握手,也是基层院团探索提高赣剧艺术品位的一次有益尝试。
赣剧作为一种多声腔的古老剧种,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改编世界经典名剧,不仅能够展现赣剧的艺术潜力,为赣剧注入新的活力,也能给广大观众带来更多接触世界名剧的机会。
该剧总导演王秀凡表示:“从莎剧《李尔王》到赣剧《李迩王》,这是中西文化互融互鉴的实践,也是古老剧种创新发展的探索,我们期待给观众带来体验独特的艺术享受。”

演员谢幕合影。

 

文化托举与幕后耕耘

翻看主创团队的艺术经历,便能感知赣剧《李迩王》背后浓浓的“赣味”和纯正的“赣剧DNA”。
编剧蒋良善是乐平本地人,对本土赣剧研究积淀深厚;总导演王秀凡出生在萍乡,编导出身,对西方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有深厚的研究;作曲张华景与乐平市赣剧团多年来有着密切合作,熟悉赣剧唱腔风格。除此之外,全剧演员全部出自乐平市赣剧团。
因为对品质的严苛追求,创作团队历时三年、七易其稿。王秀凡在谈及创作历程时透露:“编剧将5幕26场话剧改编为6场戏曲,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同时,巧妙融入赣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一部原汁原味的赣剧。”
结合赣剧本体艺术要求和赣东北戏曲生态对戏曲艺术的审美诉求,创作团队对赣剧《李迩王》进行了地方化转化。“将李尔王改名为‘李迩’,取自《论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将西方悲剧内核嫁接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王秀凡说。
一般地方戏在移植改编莎剧时,李尔王多由老生扮演,此次剧团打破常规,起用净行演员胡海栋饰演李迩王。胡海栋说:“我在塑造李迩王角色的时候,或多或少借鉴了其他行当的表演手法,来呈现李迩王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形象,利用饶河调的多声腔,进一步渲染了李迩王内心的复杂多变。”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赣剧《李迩王》行当配置十分齐全,老生、武旦、小生、文丑等一应俱全,展现出乐平市赣剧团蓬勃的活力。在程慧看来,全剧演员全部出自本团,这对提升青年演员的舞台经验和专业能力,打造经典保留剧目,是一次有益探索。
此前,《李迩王》已在省内演出数场,并亮相景德镇瓷博会,收获了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该剧经本土化演绎后,实现了“西方悲剧内核+赣剧艺术基因”的重构,成为基层院团“以传统接驳现代、以地方对话世界”的最新注脚。
乐平被称为“古戏台之乡”和“赣剧之乡”,当地有近500座戏台,可谓村村有戏台,当地老百姓喜唱戏爱听戏。作为基层院团,乐平赣剧团敢于改编演出世界名剧,离不开当地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
程慧表示,此次赴京演出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赣剧《李迩王》能走向更广更大的舞台,通过一部戏,让更多人了解赣剧、了解江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