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激活乡村“生态引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修吉
近日,记者来到武宁县新宁镇渡头村,不用刻意寻找,透过车窗便能看见依山傍水的村落:宽阔的湖面与远处的青峦在天光中渐次舒展,乡村特色民宿与生态果园点缀其间,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秀美的乡村画卷。
这幅图景,正是江西以小流域水土保持撬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生动缩影。
水土保持——彰显生态价值转换“含绿量”
武宁县是目前全省唯一同时拥有两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县域。生态正是“山水武宁”最亮眼的名片。
“靠近水边,可以看到桃花水母在其中悠然畅游,桃花水母生存条件极为苛刻,它的出现是对当地优良环境和水质的充分证明。”武宁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金字招牌”,源于长达11年的综合治理,也体现在数月前的一次签约仪式。去年12月,江西省首批、九江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南昌签约,其中武宁县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旅游康养生态产品3年开发经营权以655.02万元成功转让,这标志着武宁在全省率先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全县累计完成18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119.4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2000年的69.36%跃升至近年的93.84%,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近年来,武宁县将水土保持纳入县域生态治理核心工作,通过封山育林、坡改梯、修建生态护岸等举措,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综合治理累计投入超1亿元。
如今的武宁,处处可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图景。
“此次交易的‘含金量’,还体现在机制创新上。”渡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合新坦言,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的3年经营权被细分为生态维护权与旅游开发权,这样既能保障社会资本灵活运营,还能筑牢生态保护红线。据介绍,该项交易款60%资金定向投入小流域的生态管护,从而形成“治理—增值—再保护”的良性循环。随着当地生态产业发展,一大批民宿服务、餐饮、导游等就业岗位正不断涌现,尝到“生态饭”甜头的村民,对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也愈发珍惜。
“好生态带来了好‘钱’景,下一步,渡头村还将新增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带动当地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尹合新笑着对记者说。
生态产品——赋能乡村生态旅游“含金量”
夏日临近,渡头村迎来旅游旺季。在村口道路上,记者看到满载游客的大巴车一辆接一辆驶入。随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带来的“连锁效应”,正让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变身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今年‘五一’假期,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民宿早早地就被预订一空。”渡头村“一渡一山海”景区负责人说,自2022年起,渡头村依靠当地生态优势,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了“彩虹路”、木屋民宿、湖边栈道等特色景观,近年来还发展起具有本地特色的油茶、杨梅、脆桃等特色种植园。去年渡头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达46万元。
在景区里“彩虹路”上,村民端德全驾驶着摆渡车,笑容满面地说:“以前捕鱼种地看天吃饭,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路旁的凉亭里,来自上海的刘女士正举着相机连拍,兴奋地向同行朋友展示刚拍的照片,“这里有好山好水,民宿及配套设施也很完善,太适合度假了!”
截至2024年,我省已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7条,上犹、宁都、武宁、广丰、资溪、遂川等6个县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交易额达1952.89万元,交易类型和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省水利厅相关人员表示,今后我省还将推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小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等模式,力争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与小流域水土保持相关的生态产业。
从生态优势到旅游热点,小流域水土保持正激活乡村“生态引擎”,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篇章。
编辑:朱兆恺
签审:李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