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向新力” 智造突围路——解锁吉安发展新质生产力密码
5月6日,江西蓝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经过熔炼、拉丝、退火、复绕、包装等层层工序,一轴轴键合丝整装待发。“这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8股。”公司总经理彭庶瑶用镊子夹起几乎不可见的丝线介绍,这项联合中国科学院攻关的技术,打破了国外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实现高端键合丝产品的进口替代。
江西蓝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突破,只是吉安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吉安已连续三年获评江西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该市“十大攻坚战”的精准发力与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涌动。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从智能制造到绿色产业,吉安在新时代经济浪潮中破浪前行,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路径。
硬核突破
走进井冈山经开区吉安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的Mini LED生产车间,全新的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颗颗直径仅0.3毫米的灯珠,正以每秒3000颗的速度精准封装。这项微缩灯珠检测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9.8%,使企业在全球Mini LED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
木林森专注于Mini LED直显和背光技术,是一家从LED封装向显示模组制造延伸的全产业链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郑明波表示,未来3年,公司计划投入30亿元加大研发力度,力求实现从晶圆到应用产品的全系列覆盖,巩固并提升市场地位与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硬实力,而绿色转型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吉安市瑞鹏飞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零碳车间”标识格外醒目。这家汽车模具龙头企业投资2亿元建设的热成型轻量化生产线,使模具强度提升30%的同时重量减轻25%,助力整车每百公里减排0.7升。该公司董事长杨幸东透露,企业通过轻量化技术创新,已为大众、宝马等车企年减碳超10万吨。
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井冈山经开区的发展基因。全区构建“电子废弃物—贵金属回收—再生材料”循环链,使铜、金等战略资源综合回收率达98%,相关技术入选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68%,万元GDP能耗较2018年下降42%。
创新聚变
在柏兆电子智能化车间,新投入的第五代贴片设备正以每秒15个元器件的速度精准作业。这家曾面临订单流失的老牌企业,借助全省设备更新政策东风,投入2000万元实施产线智能化改造,使贴装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3毫米,高端主板产能增长300%。
3年前,柏兆公司总经理陈志诚看着东莞运来的老设备发愁:“这些‘铁疙瘩’做不了高端主板,客户流失就像指缝漏沙。”2023年春天,政府送来的“设备换新大礼包”给公司带来了转机。专家团队驻厂3个月,给产线装上“数字大脑”。如今走进车间,AGV小车穿梭如鱼,5G看板实时跳动数据,进口的贴片机正打印最新款AI服务器主板。
“设备更新不是简单置换,而是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重构。改造后单位能耗降低28%,客户订单履约周期缩短40%。”陈志诚的笑声里透着底气。
近年来,吉安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支持数转政策措施,推动2009家企业完成诊断、1373家企业启动改造,63家企业通过国家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认证、获评14家数智工厂。同时,吉安深化落实重点企业包保、企业特派员大走访等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跟踪帮扶,组建市县联动帮扶团。截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派出990余名特派员全覆盖帮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帮助解决困难问题2000余个。
筑巢引凤
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人才资源禀赋不足、创新研发基础薄弱等短板,如何破题?吉安积极探索“借船出海”模式,通过打造“研究院+检测中心+产业联盟”的“三驾马车”,针对产业分布和企业需求,先后引进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9所高校的团队进驻,形成独具特色的协同创新生态。
在这场“智汇突围战”中,科研机构成为企业定制的“科研外挂”。吉安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里,木林森与湖南大学联合破解“微缩灯珠检测”难题,探索出“研究院+龙头企业”模式;二楼实验室内,湖南大学团队正在调试“云边端协同机器人”,机械臂抓取误差控制在0.02毫米;隔壁北京邮电大学的专家们,对着满墙代码攻关工业物联网安全协议。
“企业出题,我们解题,政府买单。”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显恩表示,这种“命题作文”模式,已孵化出140多项省级新产品,研究院走廊的专利墙,就是最好的创新成绩单。
与此同时,吉安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创优政务服务、要素保障、市场竞争、法治营商、惠企助企,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吉安在全国工商联开展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七,为江西唯一。
吉安深知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吉安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加强合作,同6个国家级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广东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华为制造业数转中心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设立驻东莞、上海科创飞地,引进华芯联科技等32个创新团队。
自2022年国家明确东莞和吉安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该市建立了总规模26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相继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构建了企业登记、项目用地用能等全流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