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重庆给“幽灵外卖”开“专方”,监管升级要“对路”
外卖点餐已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方式的一种重要选择。目前,国内网上外卖用户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
但手机App上那些看起来精致的饭菜,其源头可能藏在居民楼、写字楼、厂房,甚至背街小巷或农贸市场的角落。这些商户往往规模小、位置隐蔽,消费者无法实地查看,监管部门也难以实现全流程监管,于是这类小店渐渐有了 “幽灵外卖” 的称呼。
也正因如此,无堂食小店成了食品安全的重灾区,屡屡成为新闻热点,画面往往触目惊心,不仅有你想不到的“科技与狠活”,更有令人作呕、无法直视的制作场景。
最近,重庆给这些无堂食的外卖小店上了“紧箍咒”——《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于7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纯外卖店”的管理标准,标志着行业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份标准对“幽灵外卖” 进行了全方位管理:开店须先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且要满足 “明厨亮灶” 条件,厨房须加装监控,让食品制作过程公开可见;加工环节强制要求生熟分开、烧熟煮透,每道工序都可回溯、可追踪;配送时必须使用食安封签,平台要对配送轨迹、订单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一系列规范为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 “隐形厨房” 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办法。
第一步迈出去了,接下来就要考验具体落地和执行效果了。譬如,安上监控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如何防范不良商家在“监控”上做手脚,比如只在特定区域安装监控,或调整角度掩盖不规范操作,甚至播放预先录制的画面而非实时操作过程等,这需要进一步制定操作细则、标准,尽可能堵住各种潜在的bug,让“幽灵厨房”无处可藏。
最关键的还是监管力度、速度与广度。无堂食外卖店数量多、分布散,市场监管部门难以主动发现,部分商家还可能通过虚假注册地址、临时关闭监控等方式“金蝉脱壳”。这需要建立长效、全面的巡查、处罚机制,实现全链条监管。这就有必要打通监管部门、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高效沟通和信息共享——违规行为一发生,相关方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依据各自的职责“及时出动”“对症下药”。
说到底,让“无堂食外卖”标准落地,考验的还是管理的新思路与精细化手段。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监管思维、技术和手段同样需要升级迭代,与时俱进。
重庆的这一标准,并非简单套用传统餐饮模式,而是为新业态“专门打造”规范标准,推动外卖问题“大家一起管”,摆脱了“出现一起才罚一起”的“打地鼠式监管”模式,更向公众诠释了一个道理——监管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扼杀市场活力,而是通过不断创新来保障安全,实现行业、商家、消费者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