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与代码共舞: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小工匠训练营”放大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熊益彰、刘浩维)七月的蝉鸣正在编织盛夏的序曲。7月4日,江西职业技术大学“蓝海课堂 红船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武宁县新宁镇黄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船舶军工专业特色,通过科技普及、文化宣讲与艺术美育等多元化形式,从校园馨园广场的标志性船锚到校徽中破浪前行的船体造型,从船舶军工故事的生动讲述到3D打印的科技奇妙,实践团队带着这些承载着学校精神的符号,跨越城乡,为30余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场融合科技、文化与温情的暑期之旅。
船锚故事里的家国启蒙

“大家看,这枚船锚和我们学校馨园广场的那座一模一样!”团队成员陈缘举起船锚模型照,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在村委会会议室的临时课堂上,实践团队用动画短片、实物模型串联起一堂生动的“船舶军工故事会”,从九江造船厂的历史沿革,到现代舰艇上的锚链科技,队员们用童趣语言讲述“‘蛟龙’号深潜”“‘雪龙’号破冰”的故事,还特意讲述了学校校徽中破浪前行的船体造型体现了学校船舶军工的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蕴含着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走出了一条服务中国船舶工业和江西经济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
活动中,实践团队还组织孩子们开展“船锚模型拼接比赛”:用纸板制作简易船锚,模拟船舶靠岸场景。“船锚要抓牢海底,就像我们要扎根学习!”陈缘的比喻让孩子们似懂非懂,却在心底牢牢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手工创意里的童心绽放

艺术课堂上,绘画、折纸、剪纸、泥塑等课程同步展开,团队成员分发材料,引导孩子们将听过的军工故事融入创作,剪纸的咔嚓声、泥塑的揉捏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歌。绘画课上的超级战舰、折纸课上的纸船、泥塑课上的航海小摆件、剪纸课上的海洋生物……孩子们的作品渐渐摆满了展示台,每一件都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践队员们没有限制孩子们的想象,而是尽力帮助完善细节:教他们用渐变色彩体现海浪、用白色高光点缀船窗。这些稚嫩却充满力量的笔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童心对船舶军工精神最纯真的解读。
“这些孩子大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很少接触系统的艺术教育。”实践站的工作人员说道,“你们带来的不只是一件作品、一堂课,更是让孩子们知道脚下有土地、远方有大海。”
3D打印课堂里的“硬核”快乐
在“小工匠训练营”现场,3D打印机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刚一启动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小朋友们想看看这台神奇的机器是怎么‘长’出各种各样的船吗?先跟着老师画轮廓!”团队成员赵颗科熟练地打开建模软件,从直线、弧线教起。孩子们围坐一圈,目不转睛地看着设计图纸化作立体模型。当打印机喷头缓缓吐出层层塑料丝,逐渐勾勒出立体形状时,孩子们爆发出“哇——”的惊叹,此起彼伏的童言童语里,藏着对科技最纯粹的好奇与向往。“老师,这个机器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呀?它好像能听懂‘命令’!”随着3D打印机的机械臂缓缓转动,7岁的小杰好奇地围着机器不停转圈看。
“看!这是用电脑画出来,再让机器‘长’出来的船锚!”实践队队长刘浩维举起刚打印好的迷你船锚模型展示给小朋友们看。半天时间里,孩子们共完成30余件作品,从卡通挂件到小型船模,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奇思妙想。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兴奋地向家长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少家长感慨道:“没想到村里娃也能玩上高科技!”

带着船锚的厚重,载着科技的温度,这场从高校到乡村的实践,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知识的传递。此次活动,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的青年学生们不仅用专业技能关爱留守儿童,更将船锚所象征的“坚守”与“希望”播撒在乡村。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小工匠训练营”社会实践活动,把学问做进孩子们的笑声里,把担当写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让更多留守儿童在科技与温情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