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加班被表彰”,问题出在哪?

2025-07-07 23:06 阅读
央视网综合劳动报等

“凌晨3—5点本是人体最疲惫的时候,你却依然保持专业态度,用饱满的热情接待每一位客户......都能让客户感受到我们7天+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品质……”

近日,佛山某公司的一则表彰通报引发关注。原来,该公司表扬一名员工“在凌晨3至5点仍能敏锐捕捉客户需求,促成订单”,并给予500元奖励。事后有记者联系该公司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加班是员工自愿,凌晨三五点还在工作也是个例,公司并不鼓励,但是最近公司搞活动比较频繁,员工们也是自觉去加班工作,公司也会给予加班费。

对此,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变相鼓励加班文化。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员工“敬业精神”的肯定,但细究实则暴露出一个普遍存在的职场误区——将“熬夜工作”与“勤恳”“奋斗”划等号,完全忽视了职工身体健康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正如该公司在通报表扬中明确提到,“凌晨3至5点本是人体最疲惫的时刻,是生理机能最需要休息的时段。”很显然,企业方也清楚,熬夜工作往往与敏锐、高效等词搭不上边。

长期熬夜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更会对健康大有伤害,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提升等。若企业将这种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行为作为榜样大肆宣传,看似激励员工,实则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只有牺牲健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更需警惕的是,将熬夜办公、延长工作时间冠上“奋斗”“上进”之名,乃至把“加班”和“敬业”强行绑定,使“加班才是正常”“到点下班意味着不上进”等错误观念成为职场默认规则,只会人为制造并加剧无效“内卷”,让大家不得不透支身体健康,去追寻所谓的“认可”,进而使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容易被忽视。

对个人而言,健康才是职业生涯的基石。短期来看,熬夜或许能换来一时的表扬或奖金,但长期透支健康的代价却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近年来,职场猝死、因过劳患上抑郁症等悲剧屡见不鲜,溯其根源,这种“以健康换业绩”的错误观念难辞其咎。劳动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长远的职业发展应当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而非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

而对企业来说,推崇“熬夜奋斗”不仅损害员工健康和劳动权益,也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优秀的企业应当在管理上追求“健康的高效”,而非“疲劳的拼搏”。与其奖励和宣扬凌晨加班,不如通过制定合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引入更趁手的工具等方式,让自己的员工在保证健康的状态下发挥出自身最大价值。

须知,真正的效率应当来自科学的工作安排,而非单纯延长工作时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看起来很努力”,这种“没苦硬吃”的“伪奋斗”观念该引起人们的警惕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