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都探遗承古韵,青年聚力焕新声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报道:“公”“婆”两支唢呐高低和鸣;方言客家古文优美婉转;擂棒研出客家春夏秋冬。7月5日至6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于都县,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与价值,探索如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唢呐“公婆吹”——乐器主要分“公”“婆”两支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亮,激越高昂,动人心弦;“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形,音色低沉浑厚,情意绵绵,撼人肺腑。于都唢呐“公婆吹”高低音演奏风格独特,曲调激昂优美,旋律婉转粗犷,低音浑厚雄壮,表现力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团队成员体验唢呐“公婆吹”后,惊奇不已。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唢呐“公婆吹”
客家古文——采用客家方言演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节目内容多曲折离奇、有因有果、是非分明,内涵丰富。其思想立意多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鞭挞背信弃义、为富不仁、恶毒奸诈、好逸恶劳等社会不良习气与丑恶现象。
图为肖秋林老师为实践团队展示客家古文
擂茶制作技艺——以茶叶、炒芝麻、炒(炸)花生为主原料,部分地区也会加入茴香、野菜等。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用擂茶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更是传统的隆重礼节。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之功能。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赣南擂茶制作技艺
在此次实践中,“宝葫芦”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各项非遗文化。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动手实践制作非遗产品,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互动中,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故事,深刻认识到每一项非遗技艺不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活态呈现,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智慧结晶与精神内核。
现在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断代、受众流失、技艺濒危的困境,非遗的存续与发展仍迫切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青年学子可以发挥自身知识与创新优势,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也将持续关注非遗保护,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