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获得“好服务”,得靠“扫码打赏”了?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服务,而是因为服务员胸前的打赏二维码。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海底捞服务员胸前贴上了“二维码”,顾客可以为服务员“打赏”,打赏金额为3.99元,还可以自定义。有记者致电海底捞门店,其表示目前没有挂出打赏二维码的计划,可能是其他门店的自主行为。
扫码打赏存在于服务行业,扫还是不扫?给还是不给?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服务文化的博弈。有人说,这是对优质服务的激励;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一种试探,然后演变成“小费绑架”。事实上,这场争论触及的,远不止是几块钱的打赏,实则叩问着我们该有怎样的服务伦理与消费文化。
服务行业的温度,从来都是在细节里。打赏机制本身无可厚非。老北京的茶馆里,跑堂的一声“您慢用”带着精气神,客人临走时多给的几枚硬币,是情分不是本分;南方菜馆里,服务员记得熟客“少辣多葱”的偏好,临别时递上的薄荷糖,比任何“优惠打折”都让人暖心。这些场景里,服务与尊重是双向奔赴的,不掺半点勉强。可一旦二维码成了标配,甚至移植到实体服务业,味道就变了。
扫码打赏强调“自愿”,可当服务员眼巴巴地站在你面前,那个二维码就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考题。不给,怕被说小气;给了,又担心助长不良风气。这种微妙的心理博弈,正是争议的根源——今天你觉得“不给不好意思”,明天就可能演变成“不给,脸难看”,这种微妙的心理压力,恰恰是网友担心的根源。
有人说,西方一些国家的小费文化不也运转得挺好?可别忘了,那背后是一套成熟的薪酬体系:服务员工资较低,需要依靠小费来补充收入,甚至有法律明确小费的分配规则。在那里,小费从最初的额外感谢变成了强制支出,甚至衍生出“小费通胀”。更糟的是,小费文化掩盖了雇主责任,让服务员的收入变得极不稳定。
而在国内,如一些网友所说:“我点的菜里、一些门店收的茶水费里,早就包含了服务费,凭啥还要为此再买单?”这话戳中要害,我们的消费文化里,讲究的是“明码标价”的坦诚,而非“暗中加码”的套路。我们更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完善保障服务人员的薪资体系,绝非靠薅顾客“羊毛”,让服务人员仅靠“小费”增收。
消费文化的养成,就像培育一棵树,得扎在本土的土壤里。我们不排斥对优质服务的肯定,但这种肯定该是自发的、温暖的,而非被暗示的、被迫的。就像老字号餐馆里,墙上挂着的“顾客表扬信”,字里行间都是真诚;新派餐厅里,“服务之星”的小红花贴在工牌上,那是比二维码更闪亮的勋章。这些方式,既守住了“服务者有尊严,消费者不纠结”的底线,又传递了“尊重看得见”的温度,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
海底捞这次引发的讨论,恰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样的服务文化,才配得上这个时代?毕竟,能让顾客心甘情愿点赞的,永远是那份不掺水分的真诚——这,才是服务行业最该守住的边界,也是消费文化最该扎根的土壤。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