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你也很为猴着迷吧?”“是的,特别是对‘雪山精灵’”

2025-07-13 16:29 阅读
央视新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分布在我国滇西北和藏东南一带的高寒原始森林,又被称为“雪山精灵”。近日,在云南西北部高山森林,工作人员近距离拍摄到了滇金丝猴的珍贵影像。

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雌猴与幼猴熟练翻动地面上的枯枝落叶,灵活捕食藏匿其中的昆虫幼虫和虫卵,用来补充蛋白质。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滇金丝猴的日常食物以松萝、嫩叶等植物为主,但为了补充蛋白质,它们也会下树捕食昆虫幼虫等,调整饮食结构。这种“荤素搭配”的生存智慧,展现了其适应高海拔生态环境的独特能力。

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共有三个独立的种群。红外相机拍摄到,雄猴、雌猴、幼猴和婴猴尽数出现,表明当地滇金丝猴种群结构完整。

在云南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对五宝山片区进行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发现,目前滇金丝猴数量已经从2003年记录的80至100只左右增长到了200多只。

云南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 杨惊生:天池片区从2014年红外相机就拍到一次,一共拍到大概6次。

滇金丝猴家庭是典型的“一夫多妻”组合,家庭成员通常在一起活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旦猴群受到外来威胁,最有地位的主雄猴就会担当起保护猴群的责任。

在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外围迪庆塔城镇响古箐村,30多只滇金丝猴在林间嬉戏玩耍,工作人员判断,这些滇金丝猴属于两个家庭。

据了解,滇金丝猴繁殖率很低,成年雌性大约3年才会繁殖1次。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得益于多年持续保护,我国滇金丝猴种群不断壮大,目前已达3800多只。

 

构建生态走廊 滇金丝猴种群科学分群

随着近几年当地生态走廊的修复,滇金丝猴种群不断扩大。同时,科研人员对滇金丝猴开展了科学分群,让部分个体回归到野外。

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云杉林郁郁葱葱,几年前,这里曾是低矮的灌木,不利于滇金丝猴的隐蔽和迁徙。

2020年,当地启动实施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目前已完成7000亩生态廊道林地的科学营建,成功构建起连接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生态廊道。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 赖建东:通过生态廊道还有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恢复,区域森林将逐渐育闭,这使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滇金丝猴都能够通过生态廊道或者栖息地的迁移进行基因交流。

响古箐片区的滇金丝猴是个大种群,数量多达2600只左右,分为纯野生猴群和监测猴群。其中纯野生猴群基本不用人工干预;而监测猴群则需要根据检测结果适当救助干预。生态廊道的修复,促进了响古箐片区滇金丝猴种群壮大。今年以来,人工监测猴群新出生11只猴宝宝,目前猴群数量超过60只。

护猴员 余文武:小猴这个阶段除了吃奶,剩余时间都是试着玩,试着走,试着跳,学怎么找吃的,怎么爬行。今年出生的小猴都很健康,也很活跃。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 赖建东:响古箐的内群(监测猴群)先后出生了155只小宝宝,成活率在85%左右。为了可持续利用响古箐片区的生态环境,为滇金丝猴提供充足的食源,我们把猴群的规模长期控制在50至70只,不超过栖息地的生态承载力。一旦猴群的规模超过70只,那我们就开展科学分群,将部分个体回归到野外。

自2011年以来,保护区已成功完成6次响古箐滇金丝猴内群的分群工作,累计有118只滇金丝猴回归野外。

 

加强监测救助 守护“雪山精灵”

除了修复生态廊道,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加强了监测救助,守护这些“雪山精灵”。

走进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就能听见林子里“叽叽喳喳”吵成一片。拨开树枝往里看,十几只滇金丝猴正在树上窜来窜去。监测人员和巡护人员携带望远镜、长焦相机等专业设备穿行在林间,细致观察猴群动态,定位栖息地点。

护猴员 余文武:我平时的工作就是上山去采猴群的粪便,然后检测胃里有没有寄生虫,一个季度每只猴子都要监测一次。如果发现某只猴子寄生虫超标的话,需要马上去喂打虫药。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 赖建东:我们对响古箐猴群进行了24小时的监测。除了高清摄像头的监测以外,还有着20多位护猴队员每时每刻都在跟踪着它们,所以说是也会及时地发现伤病的这些个体。

救助站里,有3只特殊的滇金丝猴正接受悉心照料。其中,因打斗导致下半身无法动弹的滇金丝猴“二己”尤为牵动人心。从护林员发现受伤,到接受专业救助,各方工作人员都在悉心照顾着它。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 赖建东:在笼舍里面的这些猴子,有的是年轻落单的孤猴,有的是年纪比较大,已经被家庭淘汰了,游离在猴群旁边,也有一定的伤病,所以也把它收容救护。经过一段时间的救护救治,伤病康复了以后,会让它回归到猴群里面。

滇金丝猴回归野外并非“一放了之”,工作人员会不定期跟踪监测,确保它们能在野外正常生活。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陈烨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