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三下乡,赋能乡村共成长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庞红江、刘芳平、阳先波)近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实践队走进江西省安远县,开启了一场“踏红色足迹、听振兴故事、探家庭模式、护留守儿童”的立体实践。从文旅蝶变的宏观图景到庭院经济的微观样本,再到留守儿童手中的发光手摇发电机,青春力量在安远这片热土上激荡出振兴强音。
踏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盛夏的和务村骄阳似火,实践队员们在和务村村委干部黄秋兰的引领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进入到朵子围保卫战旧址,聆听黄秋兰讲述“血战朵子围”的历史。

紧接着实践队来到朵子围保卫战陈列馆,陈列馆内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大刀、一颗颗饱经战火的炮弹、一把油纸伞,一盏油灯,一把钢枪,一封信,一个螺号,无不在诉说着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卷。红军战士们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打动了在场人员。

调研乡村之变,展望振兴之路
在咀下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驻咀下村第一书记王允超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员,他一边走一边介绍村里发展情况。王允超介绍,近年来,咀下村秉持“依托三百山、服务三百山、做强三百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现有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有生命力、可持续的“三美三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示范点,逐步形成山上和山下联动、景区和农村共赢、集体和群众共富的发展格局。在中央党校的帮扶和支持下,咀下村以旅游配套业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客且留下·共富共行”主题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打造了咀下村集体经济民宿客且留下·莲心驿、好萌园等极具特色的民宿,年均为村集体创收45.2万元。
和务村的翡翠湾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全县首个覆盖全村、联农带农,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劳动实践、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综合体,近年来成为当地探索发展的缩影。
和务村把翡翠湾打造成孔田第三个圩,将周末设为圩日,不仅成为本地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好去处,周末还能吸引三百山、镇岗等周边乡镇,甚至县城的群众前来游玩。同时,全村发展脐橙、鹰嘴桃、猕猴桃、百香果等种植基地,实现“四季有花开、月月有果摘”,游客每个季度都可以来采摘园进行采摘。

看到翡翠湾硕果累累的果树,翡翠湾的发展之路,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探访吴玉辉家庭小院,解密“家庭+”振兴密码
咀下村大力推行庭院经济,动员村民全面盘活闲置土地、房屋资源,充分利用庭院闲置土地,以“土鸡”“土菜”等“土”产品为重点发展小型种养,积极开办农家乐、家庭作坊等,实现增收致富。村民吴玉辉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积极响应号召,探索出“家庭+”乡村发展经济模式,在自家闲置庭院种果树、养蜂、养鸡,一年可以增加近两万元的收入。实践队走进咀下村吴玉辉家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结满了果实的果树,果树下整齐排列着蜂箱。为带动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吴玉辉利用空置房间,建起吴玉辉家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村民传授缝纫、养蜂、果树种植等技术。
强化防溺水宣传,筑牢儿童安全之基
和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位于和务小学旧址,和务村将闲置老小学、“一老一小”幸福院和航天科普实践相结合。暑期是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员们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溺水宣传活动。
实践队员们通过与孩子们互动做游戏等方式,将防溺水基本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传达给孩子们。游戏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还带来了防溺水安全教育粘贴画,手把手教孩子们贴画,在制作过程中,安全知识进一步入心入脑,筑牢安全教育之基。

科技星火,点亮未来
为提高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实践队员们组织了一场“点亮科学好奇心”手工制作活动。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实践队员化身为科学引路人,用通俗语言揭秘“磁生电”的奇妙原理。在细致讲解和示范后,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动手组装简易手摇发电装置——连接线圈、固定磁铁、安装摇柄与LED灯珠。经过实践队员们的指导,孩子们认真把导线连接好,灯泡被孩子们一个个点亮。当科技启蒙的星火落在红土地,照亮的不只是小灯泡,还有无数双望向未来的眼睛。

此外,实践队员还利用所学知识,利用油漆塑料桶、小型电动机等物品,制作了一个微型可视化自动喂食装置,装上这个小装置,就能实现远程喂鸡、喂鸭等,也能看到家禽的生活状态,村民外出打零工时不用再担心家禽无人喂养。
在安远县开展实践活动的这些天,实践队员们追寻红色足迹、调研产业项目、开展安全教育、展示科技成果,他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也在这片红土地上收获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