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扬波,财蕴高安”实践团|非遗进课堂,童心绘传承
七月的上湖乡,蝉鸣阵阵,绿意葱茏。江西财经大学“锦水扬波,财蕴高安”实践团于7月13日,在“二十四节气”课堂的余韵中,为孩子们开启了“非遗文化”探秘之旅。队员们以知识为引,以家乡非遗为桥,引领孩子们进入传统文化技艺的艺术天地。

知识为钥,非遗启童智
在“非遗知多少”主题课堂上,实践队员首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通过生动的视频教学,孩子们直观感受了皮影戏“刮皮敷彩”的制作工艺,理解了油纸伞“节节高升”蕴含的吉祥寓意,领略了景泰蓝“掐丝点蓝”的精湛技艺。随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探访六大非遗瑰宝:九江山歌独特的“三声腔”韵味、瑞昌剪纸“鱼跃龙门”的喜庆灵动、高安采茶戏方言念白的生动诙谐、景德镇瓷器七十二道繁复工序、瑞昌竹编“劈篾如丝”的精妙智慧及扬州漆扇的悠久历史。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介绍,有效拓宽了孩子们的文化视野。
指尖流韵,漆扇绘华彩
传统技艺体验环节备受孩子们期待。在队员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他们将大漆轻轻滴入水中,目睹红、蓝、金等色彩如凤鸟展翅般在水中自然晕染融合。屏息凝神间,洁白的扇面缓缓浸入,水流淌过,一幅幅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漆画便瞬间定格于扇上。“看我的凤凰羽毛扇!”“我的像彩虹瀑布!”孩子们兴奋地高举作品,欢呼雀跃。漆液流动的不可预测之美,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也在他们心中悄然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巧手塑型,黏土蕴童趣
利用漆扇晾干的间隙,队员们把课堂转变为热闹的“小小匠坊”。孩子们运用彩色黏土,模仿漆器工艺制作创意花瓶。他们首先捏塑出花瓶的基础胎型,接着将黑色黏土搓成细条,细致地在瓶身上镶嵌出仿漆器纹饰的分区线条,最后使用其他颜色的黏土进行填色装饰。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随之诞生,造型各异,部分花纹与一旁的漆扇相映成趣。多彩的黏土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可触可感,使之成为孩子们手中珍贵的童年记忆。

此次“非遗文化”探秘之旅,不仅让上湖乡的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更传递了实践团大学生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深切关怀。他们以耐心陪伴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用文化滋养点亮童心,让孩子们在领略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与温暖。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责任,让文化传承与人文关爱在上湖乡的夏日交织成动人风景。(文/游心怡 周慧慧 马云 图/楼思源 李佳悦 吴锴 王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