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赣江上动人的“小黄点”

2025-07-15 17:51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李思成报道:7月的南昌,艳阳高悬,姚湾综合码头附近的江面热气蒸腾。在这片灼热的水域中,由南昌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昌南大桥项目正全力推进。施工现场,三只巨大的V型墩如同列队的“巨雁”,矗立于赣江中心。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巨雁”的钢筋铁骨正日益强健,即将托举起大桥的跨江段。滚滚热浪里,施工平台上跃动着密密麻麻的“小黄点”,那是头戴黄色安全帽、坚守岗位的建设者们。

  女塔吊司机的“高空对弈”

  在昌南大桥的建设中,38号、39号、40号三个矗立于赣江中的V型墩,是决定工程进度的关键节点。记者从南昌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当前墩柱施工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0号块分层浇筑,预计8月初可完成V型墩上部结构施工。

  建设平台上,数百名工人顶着酷暑奋战,塔吊司机、电焊工、木工各司其职,汗水浸透工装,他们的身影成为赣江上最坚韧的风景。

  7月10日上午11时,建设现场离烈日最近的塔吊司机朱根英脸上的妆容已经有些花了。43岁的她爱美,上班前总会略施粉黛,但此刻,她的脸颊上只留下汗水的痕迹。

  40多米高的塔吊操作间如同蒸笼,闷热难耐,朱根英却无暇顾及,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五档调速、预判风向、协调盲区作业。作为施工材料的“空中补给线”,转运钢筋、木方、模板……朱根英的每一次操作都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

  “驾驶塔吊,必须要精神高度集中,稍有不慎,阵风就可能让钢缆上的建材失控。除了经验,更重要的是依照信号工的指令起吊,坚持不绑好不起吊、不停稳不下钩。”从事塔吊作业近十年的朱根英干起活儿来是个好把式,起吊、移动、落位,行云流水,她操控着巨臂精准地将施工材料送至下方的繁忙工地。

  “女塔吊司机不稀奇,我们工地上还有好几个。”朱根英语气轻松,但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塔吊是工地上最高的作业点,朱根英每天都是徒手攀爬塔吊架,进入操控室。暴晒后的爬梯很烫手,必须戴好手套攀爬。每上去一次,就得在2平方米左右的操作室里呆上五六个小时。

  每天4次徒手攀爬40米高的塔吊架,对朱根英而言已是家常便饭,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控制饮水量。“上下塔吊一次需要攀爬近20分钟,为了不耽误工地的进度,我就克制自己,尽量少喝水。”朱根英表示。

  朱根英的生活,既有女性对精致的追求,也有高空作业的艰辛,但此刻最让她全神贯注的,是这场不容分神的“高空对弈”——每天数十吨建材的精准调运,构成了她工作的全部重心。

  用焊枪“勾勒”城市

  V型墩施工平台上,焊工袁祥仁蹲在滚烫的钢筋缝隙中,戴着面罩,在飞溅的蓝白弧光中进行焊接作业。焊花如瀑布般喷溅,砸在滚烫的钢板上,发出密集的“噼啪”脆响,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熔化的灼热气味。

  施工平台地面被烈日暴晒后通常能达到60摄氏度至70摄氏度,加上焊接点附近的高温,让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火。袁祥仁的工装后背上结着厚厚的盐霜,手背上布满烫伤的疤痕。“这行干久了,皮肤都有了记忆。”他笑着对记者说。

  袁祥仁是位36岁的湖北人,自昌南大桥2023年建设伊始,便与一群湖北老乡扎根于此,他们用焊枪作画笔,在钢铁画布上“勾勒”着城市的未来。

  每隔两小时,工人们就会围在一块重达上吨的大冰块前降温。在大型电风扇的呼呼声中,冰块透出的丝丝凉意,让大家稍稍缓了一口气。“看着钢筋在自己手中一寸寸精准连接,很有成就感,眼瞅着大桥就要建起来了,再坚持一下!”袁祥仁说。

  正是工地上这群最可爱的人,让昌南大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赶进度的过程中,建设者们不忘坚守“质量安全红线”,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昌南大桥是新南大道(G320)项目中的关键一环。据了解,新南大道(G320)将于今年12月底全线完工通车。新南大道(G320)是南昌与长三角、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对加快城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步伐、拓展南昌城市开发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