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一家亲!这次夏令营是一个“行走的课堂”,也是一次行进的民族团结之旅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旻:“石榴花儿朵朵开,粒粒饱满乐开怀。手拉手心连心,共同筑梦向未来”。7月的赣鄱大地进入盛夏,炽热的暑气越过高山跨过江河,来到5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克州阿克陶县。
7月11日,2025年“石榴籽一家亲”赣陶两地青少年融情实践夏令营阿克陶分营在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拉开帷幕,为期6天的夏令营活动中,来自江西的59名优秀青少年开启了一场充满温度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之旅,两地青少年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行走的课堂”,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

这是一节“行走的课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沉浸式、场景化学习激发了同学们深沉的爱国热情。
活动首日,夏令营同学们来到在阿克陶县技工学校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他们仔细观看、认真听讲,参观了“家国天下、中华疆土、风雨同舟、血脉交融、华夏一体、精神谱系、和谐之城、万里同风”八个主题展区,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个个鲜活事例,深入了解阿克陶县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后,青少年走进阿克陶县巴仁乡土陶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之旅。在陶艺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学习制陶的基本技法后争相“动手”,欢声笑语之中亲手制作陶器。南昌市豫章学校滨江校区六年级的戴睿辰在陶艺师的指导下,沉着细致地在制陶机器中捏、按陶土,小心翼翼地做出了一个碟子形状的陶器,他的“首秀”赢得了一片掌声。记者问到戴睿辰成功制作陶器的秘诀是什么,他自信地说:“仔细听老师讲解,做的时候心要静,沉下心去制作,多实践几次就能成功。”
国防教育之旅,将“国土在我心中”深植于心

出发!出发!向着帕米尔高原,向着理想和信念前行。活动中,当青少年踏上海拔2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后,一段段红色教育让夏令营的青少年眼眶湿润、感触万千。
矗立在昆仑天险中的盖孜边境检查站,是通往克州大峡谷景区的必经之路,检查站被称为“反恐先锋站”“固边前哨站”。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检查站民警们不仅忙碌地检查着过往的车辆,还承担着“服务者”的职能,执勤亭常备氧气瓶、急救包,方便民警为高原反应游客开展救助。
在这里,同学们参观了盖孜边境检查站“五站”建设主题展览,感悟边关民警不惧艰苦环境、不畏艰巨任务、敢于奉献牺牲、不辱固边使命的戍边精神。教导员赵彬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国防教育课,在他们心中深植“国土在我心中”的坚定信念。当赵彬被问到“警察叔叔会不会想家的时候?”赵彬微笑着说道:“警察叔叔也会想家,但是忙起来就忘了,为祖国和人民守卫边关,我们光荣而自豪。”
而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优秀护边员为孩子们讲述祖祖辈辈用实际行动筑牢阿克陶安全稳定屏障,全力守护边境地区安全的故事。聆听护边员几十年如一日巡边护边的感人故事后,夏令营青少年合唱一首《小美满》送给护边员,清脆的歌声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久久回荡。
来自抚州市第一中学的杨萧越感动地说,这些平凡英雄用脚步丈量国境线,让大家真切感悟到卫国戍边的艰苦与豪迈,“我们要以坚守帕米尔高原的先辈为榜样,把‘国土在我心中’深植于心,并把这份执着的理想信念融入学习与成长,努力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石榴籽”的情谊,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这次夏令营活动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赣陶少年共谱“石榴籽”情谊。江西的青少年和阿克陶的小伙伴们组成20组结对伙伴,共度了一段游戏娱乐的美好时光。孩子们互相写下结对卡片,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等,现场气氛温馨而活跃。之后,江西的孩子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小伙伴的家中感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来自新余的青少年何佳洛去阿克陶小伙伴家参加了一场少数民族的婚宴,他告诉记者,柯尔克孜族婚礼十分隆重,热闹非凡,具有很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且婚宴上的美食琳琅满目,吃得他肚子都撑了。而抚州的小姑娘杨萧越和阿克陶小伙伴茹克沙尔结对,两个女孩在茹克沙尔父母带领下,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古城短途游。一路上她们畅所欲言,聊学习,聊兴趣,聊明星,还聊怎么悄悄地在学习之余打游戏,两人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分别时,两人抹着眼泪依依不舍,杨萧越邀请茹克沙尔明年到抚州做客,她来当“小向导”。
吉安的小姑娘郭若涵和阿克陶小女孩阿依祖合热成为了好朋友,阿依祖合热参加过在江西举办的赣陶两地青少年夏令营,对滕王阁、八一广场记忆犹新,有着共同的话题,二人一见如故。郭若涵说,“这次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飞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广袤而神奇的新疆,来到阿克陶交了好朋友。接下来,希望各族小伙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肩并肩、手牵手,一起成为民族复兴的‘接班人’。”

阿克陶,祖国西部边陲,在这儿,赣陶两地青少年友谊的轮船已经启航。共青团江西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过这次面对面、肩并肩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