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传播观?

2025-07-23 18:45 阅读
大江新闻

文/晏承北

    有一次假期,约好去西部某县看一个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当记者的学弟。

    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记者接到立马要去采访的电话!学弟说,临时接通知参加融媒体中心和自媒体联合的集中采访,原定见面时间可能因采访冲突。

    “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采访的路上。”我们也当过记者,太能理解学弟的情况,打算取消行程。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在你想说话的时候任凭你唠叨,在你想见他的时候,又盼望着你早点来到。

    学弟是个重情重义、说一不二的人,他坚决反对行程取消,连改期都不同意。最后问我们:“能不能以‘路人甲’的身份去采访线路附近转转,沿途还可以观摩他们的集中采访。”争论终究敌不过盛情。

    我们见面的地方,是当地一条刚刚开业的仿古街区。学弟穿着印有单位Logo的军绿色采访马甲,头上戴着一顶深褐色的牛仔帽,耳上扣着黑色蓝牙耳机,左肩挂着摄像机,右肩挎着照相机……派头十足、满头大汗地忙着采访。

    与他一起采访的自媒体博主小N,除了装扮略带民族特色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专业采访设备,全程“手机+拍杆”。

    学弟是专业的,也非常敬业,扛着机子,街头巷尾、推拉摇移……采访对象遍及街区设计师、管理员、老街坊、新游客等等,透过他扎实深入的采访和镜头聚焦的方向,逻辑清晰、故事丰满、画面干净,一定可以做出一篇效果不错的稿子。

    相较而言,自媒体博主小N显得特别悠闲,手持拍杆,自扮游客,从“吃”“喝”“玩”“乐”等方面带游客身临其境沉浸体验街区美食、饮品、游乐项目,还从如何避坑、怎样省钱等角度,设身处地替游客做了评论分析。

    等学弟回单位送素材给后期剪辑制作、审校刊播,完成任务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他满脸倦意地来看我们,跟我们分享着自己当天的采访心得。

    学弟不无尴尬地说,这次采访,融媒体中心有6名科班记者先后参与,采访结束后4小时才发1条稿,阅读量6000不到,转发仅46(含工作群提醒),点赞30,评论为0;自媒体小N全流程就她自己一个“公民记者”,即采即发,总共发稿6条,总阅读量80万+,转发9000+,点赞6000+,评论2000+。

    “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吗?”“权威媒体与自媒体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传播观?”学弟的一连串疑问,也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

    主流媒体,更要主动引流

    当前,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主流媒体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树立新的传播观,成为主流媒体适应时代发展、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媒体是否“主流”,要看媒体自身是否主动顺应潮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对信息的需求和判断也更加独立。客观来说,当前主流媒体还存在用户意识不强、新媒体平台多而不强等问题,若不能及时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就很难赢得受众的信任和认可。

    树立新传播观,依然需要坚持用户至上思维,千方百计吸引用户,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自有客户端做强、新媒体平台做精,把更多受众“拉”到我们的客户端上来。如果村里的喇叭拆了,或者不响了,乡亲们就听不到我们温暖的问候了,或者干脆就跑到隔壁村道听途说去了。

    放眼四海皆为端,用户为何入我端?客户端的关注度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度,持续深度的关注取决于长期依赖的需求。所以,这种“需求”不是一般化的,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泛需求”,而应是“舍我其谁”“非我不可”的“强需求”,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需求”。比如,有的提供独家新闻、猛料只有我这里才看得到;有的策划精彩活动、门票只有我这里才领得到;有的融入社会治理、公理只有我这里才找得到,等等。

    引导群众,首先要服务好群众,服务群众仅靠新闻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需求。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做一个新闻发布者,或者盲目追求“国际”“全域”等高大上的信息商,而应更加关注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更加聚焦本土化目标受众的“强需求”,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传播实效。

    自媒体,自有人间四月天

     学弟问我:“如果在外的游子想在母亲节给妈妈送上一份礼物,是一定要到邮局投递,还是找物流、快递、跑腿,或者委托个人转达都可以?”

    答案不言自明。自媒体已然成为大传播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自媒体也赋予了普通民众传播信息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在地方文旅推介和热点事件引导中,自媒体往往能够深耕本土,并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对舆论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我最近在江西婺源认识了一个网红博主,他们通过短视频记录、传播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乡村生活以及地方美食。账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全网粉丝量实现从零到295万的跨越式增长,年底有望突破500万。发布的每条视频基础播放量稳定在千万以上,热门的突破5000万,爆款视频可达1亿次播放,目前总计传播量达到了20多个亿,活跃度远超很多千万粉丝账号。

    这位博主讲了两段很长志气的话,也讲透了自媒体的“人间四月天”:

    “我们刚起步时,身边总有人说,太迟了!现在全网这么卷,几个农村人怎么可能成功?但事实证明,只要内容够好、够真,就一定能被看见、被认可——当下,依然是优质自媒体最好的时代!”

    “做成一个全网关注的账号,并不一定需要豪华的团队和顶尖的设备。我们就是最好的例子:几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凭着一股子韧劲、一份真诚,加上一台相机,也把梦想照进了现实,收获了上亿级的流量与关注。我想说:别被‘门槛’吓倒!梦想面前,人人平等!”

    新传播观的树立,更加需要了解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和受众的信息偏好,需要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采用合适的方式,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新民晚报有一个叫晏秋秋的记者,他是一个喜欢不断尝试的“融媒破圈者”。长期在报社从事采编工作的他,从2020年起转向短视频,近5年共发布视频2000多个,全网粉丝逾350万,总流量超38亿;2024年2月,他又瞄准直播,每天坚持一场超100分钟的直播,场均点赞量超168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型媒体人。2024年11月,晏秋秋入选中国记协等组织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团。

    晏秋秋4年来的转型之路表明,传统媒体只要鼓励人才冒尖,只要敢于转型,善于视频化表达、直播式互动,勇于在互联网平台发声,坚持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同样能赢得大流量。

    树立新的传播观,本质上是格局的突破与升级:既要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打破壁垒,让各类媒介各展其长、美美与共;也要将服务触角向深处延伸、向实处扎根,推动主力军真正挺进主战场。其核心在于跳出单一维度的“流量焦虑”,以“流量与效果并重”为标尺,最终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全面跃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