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2025-07-27 20:00 阅读
大江新闻

文/晏承北

有一个长我几岁的朋友,长期在某省的市级报社工作,叫他“名记”应该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他写的消息,总给人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他笔下的人物,仿佛可以听见采访对象畅聊的声音;他写的经验通讯,定能让你有一种手把手教你的亲切感……

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视角、切身的体会、鲜活的语言,让他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笔杆子”。也正是因为他的“笔头”,也成就了他的“派头”,整个人就像一根挺拔的朝天椒,神采奕奕、自信满满。

可这回见到朋友,却像是一只霜打过的茄子,走起路来都跟鞋底刷了胶似的,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这才几天没见,有啥大不了的,怎么人都瘦了,憔悴成这样?”我问朋友。

“能不掉肉、憔悴吗,我一个‘爬格子’的,现在还要扛机子、剪片子、耍嘴皮子!”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工种呢,是调整岗位了吗?”

“哪有!是最近搞的‘六边形战士’考核,要求所有记者‘全媒转型’,采、写、编、评、播、摄等‘一个角’都不能缺!”

我半开玩笑地解闷说:“你文字+摄影,做个‘两边行’记者还凑合,就你这视力、这形象、这普通话,你至少要‘缺四边’,叫你怎么做得来视频剪辑和出镜露脸啊?”

朋友并没有介意我的直率,而是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无奈地耸了几回肩。

“我上周试了回出镜,对着镜头说‘家人们,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声音抖得跟踩了电门似的,自己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我这双老手,敲键盘可以敲出花,但玩‘花招’就像抓铁花一样烫手。”朋友自嘲地说。

“对你而言,是发挥专长、精耕文字、把稿子写进读者心里重要,还是硬凑齐‘六边形’更重要呢?”我问朋友。

朋友还是一脸无辜地看着我,又无奈地耸了耸肩。

在媒体行业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人才的价值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凸显,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面临认知的重构。渴望“六边形”全能选手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试图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多少有点勉为其难。那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人才,依然是媒体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点早已被行业实践所验证。媒体的变革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运营逻辑、价值导向的全方位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本地用户的拓展、本土影响的提升,不论是深度调查的突破、算法推荐的优化,都需要专业人才在各自领域提供支撑。没有对信息真实性有极致追求的调查记者,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失去根基;没有懂技术又懂内容的产品经理,技术赋能内容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深耕垂直领域的编辑,媒体就难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可以说,人才的专业能力与协作效率,直接决定了媒体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专才,依然是媒体的核心优势

当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被打破,全媒体生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到底需要“各尽其才”还是“人竟全才”。

当前,媒体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颇具代表性。有的媒体仍延续着“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既要求从业者能写深度报道,又要会拍视频、剪片子,还得懂数据分析、运营社群,仿佛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六边形战士”才能立足。这种认知导致的结果是,许多人在繁杂的技能要求中疲于奔命,看似什么都懂一点,却在关键领域缺乏深耕的底气,最终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困境。更严重的是,这种对“全才”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媒体行业专业化分工的本质,制约了系统性变革的步伐。

顺应全媒体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抹杀专业特长,反而更需要强化“各尽其才”的理念。全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多元形态并存、传播场景细分,这恰恰为不同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空间。有人擅长用文字挖掘事件本质,有人擅长用镜头讲述温暖故事,有人擅长用数据洞察用户需求,有人擅长用技术搭建传播桥梁——这些不同的“才”,如同机器上的齿轮,各自发挥作用,才能让媒体系统高效运转。如果强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反而会让系统失去精准咬合的能力,最终导致整体效能的下降。

 

容才,依然是媒体的关键所在

真正健康的人才观,应当是“专业为本、协作至上”。它要求我们包容、尊重每个人的天赋与选择,鼓励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不可替代的“专才”;同时强调不同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让调查记者与数据分析师合作,让文案创作者与视频剪辑师搭档,让技术开发者与内容策划者并肩。就像一场交响乐,小提琴手不必精通钢琴,鼓手不必擅长指挥,每个人在自己的声部做到极致,才能共同奏响动人的乐章。

专业人才有不少是业务突出、个性鲜明的“偏才”,这就更加需要不拘一格“容”人才,以“高风亮节”的胸怀,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怀、聚才的艺术,鼓励“冒尖”,自捧“网红”,力倡“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解决好“恐高症”、“红眼病”问题,为各类人才创造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真正的“容才”,是以爱才惜才之心和知人善任之能,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放到最为合适的岗位,都用到“刀刃”上,让人才确有“用武之地,发挥最大效能,扮靓“人尽其才”舞台,为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

媒体行业的未来,不在于培养多少“六边形战士”,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专业人才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生态。当我们不再用统一的“全能标准”衡量人才,而是学会欣赏不同专业的光芒,“人尽其才”的局面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或许,这才是全媒体时代最该树立的人才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