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美如画”,江西这个文明村用“金钥匙”打开“幸福门”

2025-07-24 06:03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金钥匙”打开“幸福门”

  ——记全国文明村分宜县湖泽镇罗沙村

  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枝叶的光影在墙面上轻轻摇曳,勾勒出几分诗意,不远处的村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近日,记者来到全国文明村——分宜县湖泽镇罗沙村,但见村道旁的文明墙画色彩鲜亮,一笔一画都在讲述着这个村家风家训的故事,处处洋溢着文明乡风浸润出的祥和气息。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蝶变

  “以前村里电线像蜘蛛网,臭水沟里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雨天出门也是两脚泥。”站在自家房前,村民钟兰花指着门口的小菜园感慨道:“现在,村里环境美了,舒坦得很呢!”

  “没有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何来真正的文明村?”罗沙村党总支部书记袁冬根介绍,村子的变化源于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近年来,该村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全村7个村小组新农村建设,整治乱搭线缆285户,修建村庄道路12条,维修排污水渠1280米,统一规划鸡鸭圈养区128处,村庄的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看着自家院里院外愈发洁净,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大家从受益到自觉守护,争当村庄的“美容师”。曾经随手丢弃的垃圾不见了踪影,墙角的杂草有人自觉清理,门前的花木总被细心浇灌。

  “我们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开展卫生评比,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袁冬根介绍,如今的罗沙村环境向好,村民更把家园当“宝”,村子先后获得“江西省文明村”“江西省卫生村”等称号。

  从“口袋富”到“脑袋富”的升华

  文明村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罗沙村地处分宜县与渝水区、仙女湖区交界处,沪昆高速和渝钤大道像张开的双臂将村庄环抱,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走进村里的千亩新余蜜橘种植基地,连片的橘树郁郁葱葱,枝头橘子长势喜人。

  “我们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发展新余蜜橘产业,既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又带动了村民就业。”袁冬根告诉记者,除了蜜橘产业,罗沙村甜瓜种植和淡水养殖也颇具规模,这些特色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在罗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架上整齐摆放着1000余册书籍,这里是村民的“精神粮仓”。“我们不定期开展图书阅览、普法宣传等活动,节假日还会在这里举办文艺演出。”罗沙村文明实践员胡巧珍介绍,“看这面‘最美榜样墙’,上面都是我们村评选出来的‘身边好人’‘文明信用户’,他们是村民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家向上向善。”

  在罗沙村,这项评选活动已成常态。“月月正能量”袁金根、“最美岳父母”姚小花夫妇、“文明信用户”张秋平……榜样的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形成“人人学榜样、人人争先进”的良好风尚。

  从“旧习俗”到“新乡风”的转变

  夜幕降临,罗沙村村民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出来纳凉。“村民自发组成了广场舞蹈队,活动还蛮多呢。”村民徐金兰告诉记者,村里舞蹈队很受大家欢迎,还有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村民文化广场一侧的移风易俗宣传栏格外醒目,上面张贴着村规民约、红白喜事标准等内容。袁冬根说:“我们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婚嫁彩礼的最高限额标准,引导村民摒弃铺张浪费的旧习,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渐渐融入日常。”

  “嫁女儿是为了让女儿幸福,我不收彩礼。”罗沙村村民姚小花说。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村里只要有红白喜事,理事会成员就会上门宣传白事简办、婚事新办的相关政策,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让村民负担更轻,人情味更浓。

  一砖一瓦皆述文明故事,一风一俗尽展乡村魅力。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罗沙村用文明乡风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幸福门”。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光华 邹宇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