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软实力”铸就发展“硬支撑”——瑞昌市描绘长江之滨活力新城璀璨图景

“省级财政拨付专精特新专项资金230万元,市级层面给予转型升级奖励30万元,部门联动提速新项目审批流程……”说起企业在瑞昌市享受到的“待遇”,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兰芳喜不自禁。正是瑞昌政府部门的全方位赋能,让这家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瑞昌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成效斐然。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瑞昌获1次第一,2次第二,其商事制度改革、“无证明城市”建设等创新实践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行政审批局更荣膺“全国政务增值服务典范单位”称号。当前,瑞昌锚定“决战大工业、开辟新赛道,奋力打造长江之滨活力新城”目标,依托“大招商、大平台、大产业”三大战略协同发力,持续优化服务机制,力促优质项目落地生根,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数字引擎:重构政务服务新维度
面对传统政务服务覆盖面有限、指南不清、响应迟滞等短板,瑞昌市依托“瑞e办”平台开辟数字化改革新路径。该平台以政务数字化为核心,通过线上直播互动、可视化政策解读等功能,重构政企民沟通模式。创新的“政务蓝+活力橙”视觉体系,在彰显权威性的同时提升了亲和力,推动政策宣传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在“瑞e办”直播间,主播正结合案例解析新修订的公司法实缴资本规定。“听得懂、用得上”的解读方式获得观看直播的企业主点赞。数据显示,单场直播人均停留时间达8分钟,政策咨询量下降35%。
“这并非偶然的成效。”瑞昌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徐旭表示,“我们构建了深度对接大数据中心的传播生态,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政策云解读’‘办事指南库’专栏,形成立体化政策服务体系。”
平台同步建立“直播收集—后台分转—限时反馈”闭环机制。例如,企业弹幕咨询“奥园房产登记”问题,不动产登记中心很快向提问者精准推送专项解答。政策知晓率提升50%、线上业务办理提速65%、诉求48小时内100%响应——这组数据有力印证了沟通方式创新带来的效率跃升。
数字化改革更延伸至涉企监管领域。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须扫描企业门前的“涉企检查码”,实现身份互验、过程透明、结果可溯。同时,瑞昌严格执行每月1日至25日“企业安静期”制度,严控未经批准的入企检查。制度实施后,安静期内检查频次显著降低,真正践行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承诺。
全链护航:打造企业发展新生态
企业发展犹如生命体成长,需要全周期的精心培育。
瑞昌市斥资600余万元打造2000平方米企业服务中心,以“1+6+1”布局(一个导办中枢、六大增值服务区、一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构筑服务新地标,覆盖企业从初创到壮大的全维度需求。
铭远家庭农场拓展农家乐业务时,因售卖超范围产品陷入合规困境。服务中心摒弃简单处罚的方式,迅速启动前置化合规指引服务,主动预警法律盲区,实现从被动纠错到主动护航的转变。
针对中小企业法律咨询痛点,“法治助企”板块应需而生。瑞昌市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股权纠纷悬搁,服务中心驻点律师不仅详解法律条款,更细致指导股东会流程,促成87%股东到场表决,难题迎刃而解。“我们致力于让政务服务如同空气和水,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徐旭道出服务初心。
这一“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瑞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准入准营的“加速度”——投资20亿元的晨丰科技项目3天实现“拿地即开工”,天际新能源、国泰HR等重大项目环评、征地、建设速度屡创新高;延伸至关乎民生的便捷体验——“高效办成上学一类事”项目摘得全国“数字赋能金钥匙奖”。瑞昌以“助企、护企、安企”三部曲,推动服务实现从“优质”向“高效”再到“降本”的层级跃升。
要素支撑:激活经营主体新动能
走进江西如茵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得益于‘财园信贷通’100万元资金的及时注入,我们得以开足马力生产。”企业负责人的感叹,折射出瑞昌金融惠企政策的显著成效。
由老国企改制而新生的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承接德国订单时,因缺乏交付记录遭遇银行保函瓶颈。瑞昌市国控集团主动担当“金融媒介”,历时两个月协调相关银行突破风控壁垒,最终为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该公司总经理吴秋平坦言:“从跨省求援到本地高效破解难题,我们切实体验了瑞昌营商服务的厚度。”
截至今年5月,瑞昌已有1528家企业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获得贷款,累计授信额度突破14.8亿元,其中针对“3+N”重点产业链的专项担保高达3.7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性融资担保通过降费提速,助力242家企业快速获取6.79亿元资金支持;而“LED贷”“木业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如精准滴灌的管道,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引向关键的产业环节。
审批效能的“极简高效”为企业发展清障提速。江西省天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日内获取经营许可证的案例,彰显了“证照联办”改革的效能。如今,企业仅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通过智能化“一窗通办”完成所有审批,依托18类政务数据500万条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跑路”替代“企业奔波”。同时,40条省际物流干线、36条城际专线的开通,以及瑞昌港区水运枢纽的打造,正编织高效物流网络;“首违不罚”等柔性监管措施,则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包容温暖的成长空间。
长江之畔,风正帆扬。如今的瑞昌,持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已成为吸引优质项目集聚的“强磁场”和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这片热土正以其不断跃升的服务能级与创新活力,向每一位逐梦者敞开怀抱,共同描绘长江之滨活力新城的璀璨图景。
本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军 唐文曦 周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