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循环

8月2日,铜鼓县温泉镇石桥村夏显仁家大门口,一辆湖南牌照的小车停下来,从车里下来5人,走在前面的是六旬老人陈胖云。他们手捧锦旗,提着水果与土特产,目光急切地望向院内。
夏显仁见客人来访,起身相迎。陈胖云快步上前,紧紧拉住夏显仁的手,声音颤抖:“夏大哥,我是陈胖云啊!今天我带着4个儿女,来感谢你们一家人35年前对我们的帮助!”
缘起
35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二,30岁的湖南平江瓮江镇人陈胖云,用一根扁担挑着被褥衣物,26岁的妻子抱着2个月大的女儿,沿着浏铜公路(浏阳到铜鼓)艰难前行,打算到铜鼓谋生。傍晚时分,他们走到铜鼓排埠镇血树坳时,又饿又热,便在路边的一棵树下歇息。
这时,夏显仁驾驶一辆东风牌货车在路边停下,问明情况后便帮着陈胖云把行李搬上车,说:“我家就在铜鼓县城附近的石桥村,先去落脚再说。”
夏显仁将他们带回自家时,由于一路暴晒加上水土不服,孩子生病了。身为“赤脚医生”的夏显仁立刻为孩子诊治、喂药,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几天后,陈胖云想在附近另找房子居住,夏显仁就把陈胖云介绍到村里另一户有空屋的人家,并为他准备了大米、红薯丝和蔬菜。接着,夏显仁又把陈胖云介绍到村砖瓦厂工作。
三个月后,陈胖云在县城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夏显仁开车把他们一家送到县城,说:“以后遇到困难,只管来找我!”
“35年来,我一直没忘记夏大哥的恩情!”陈胖云说,起初,孩子们还小,家里负担重,没经济条件,也没空闲。近些年,孩子们都已成年,他看望恩人的想法愈发强烈。今年7月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和4个儿女,大家都十分赞成。二女儿负责规划行程、制作锦旗,大女儿和三女儿准备礼物,儿子承担礼金。8月2日7时,一家人从平江瓮江镇出发。
夏显仁的妻子端来沏好的菊花茶,大家围坐着,听两位老人细讲昔日的真情故事。说到动情处,陈胖云的儿子突然起身鞠躬:“夏伯伯,我爸总说,当年要是没有您收留,真的不敢想象怎么过下去。”
缘深
夏显仁凭借着驾驶技术和当“赤脚医生”,成为改革开放后铜鼓县首批“万元户”。他也是石桥村村民心中一个充满大爱的人。
村民们记得,1985年的一天,夏显仁兄弟3人揣着5000元,走进乡里的敬老院,给高桂海、林发通等老人发红包;还走进赖晴日、刘常明等贫困家庭,给他们送去慰问金;作为村医,夏显仁看病时遇到困难家庭,连药费都会免除。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年国庆节,铜鼓县城都会举行盛大的物资交流活动。那时,石桥村到县城没有班车,大多数村民也没有自行车、摩托车,村里到县城有7.5公里的路程,夏显仁总会开着自己的东风牌货车,接送村民往返县城。“上午开3趟送村民去,下午开3趟接村民回,这件事他坚持了很多年,从没收过大家一分钱。”集镇牛毛超市的刘清炎说。
提起夏显仁,今年75岁的县发电公司退休职工吴文豪满是感激。1989年5月的一天,当时在下源电站当站长的吴文豪骑摩托车行驶在城南路上,一名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他紧急刹车,自己一下子摔出几米远,脸上、手上全是血,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当时,夏显仁正好骑摩托车路过,赶紧上前查看吴文豪的伤势,并跟着救护车赶到医院,为他预交了1000元医药费。
缘续
几十年来,为什么坚持行善?夏显仁说:“铜鼓人给了我们一家太多关爱!”
夏显仁的老家在湖南浏阳古港镇。1958年,父母带着8岁的他和不到1岁的妹妹到铜鼓讨生活。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石桥人热情地接纳了他们,不仅腾出房屋让他们落脚,邻居们还送来大米、红薯丝等。后来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村里分山、分田、分地,对他们这个外来家庭都是一视同仁。
“铜鼓人的宽容与厚道,让我们一家人感激不尽。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份恩情,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让爱延续。我也时刻教育后代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夏显仁说。
邱桀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