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践行20年的启示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如明灯,照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绘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两山”理念核心在于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它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探索与形成过程。早在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03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词汇首次在《浙江日报》“之江专栏”文章中出现;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打破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错误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两山”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从偏远山区到广袤平原,从宁静乡村到繁华城市,无数的探索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充分印证了“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生态保护是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石。20年来,无数案例印证“两山”理念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浙江安吉曾为发展经济大肆开山挖矿破坏了生态,经济发展也后继乏力。“两山”理念提出后,安吉痛定思痛,关停矿山、水泥厂,开展生态修复。如今,安吉凭借优美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白茶产业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并非意味着牺牲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它能够孕育无限商机,催生出各种绿色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源泉。
启示之二:绿色转型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回顾过去20年,传统产业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的双重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积极探索绿色转型。曾以“煤海粮仓”为标签的江西丰城,因经济结构单一、废品回收行业粗放经营导致的污染问题陷入发展困境,后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零散经营主体,从粗放发展模式中突围,推动产业向集群化、绿色化转型;赣州的稀土产业,也曾困于非法开采猖獗、监管乏力、产业链层级低下的粗放式发展泥潭,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如今,赣州通过资源整合、强化监管,依托“中国稀金谷”实现产业集聚,借助国家级科研平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企业升级与产业循环发展,让昔日的“生态包袱”蜕变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财富”……这些案例都表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绿色转型,传统产业不仅能够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
启示之三: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共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20年来,“两山”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绿色考核等长效机制,引导各类资源向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同时,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日常运营之中,加大环保研发投入,积极创新绿色生产技术与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公众则要增强环保意识,从日常小事做起,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让美丽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黄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