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困难模式”压不弯青春脊梁

2025-08-12 09:1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8月8日,大江网一则题为《带着爸爸上大学!生活的“困难模式”压不垮江西少年》的报道引发关注。当18岁的刘宏基攥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俯身对轮椅上的父亲说出“爸,咱去南昌上大学”时,这个从赣南山村走出的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比同龄人更沉重的责任。生活的重担未曾压垮他的脊梁,反而淬炼出超越年龄的坚韧,在“困难模式”的人生剧本里,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4岁那年,父亲突患重病致瘫,父母离异后,刘宏基便成了父亲唯一的依靠。擦身、喂饭、处理家务,这些本不该属于孩童的技能,他早早便已熟练。正如他在作文中所写:“爸爸的轮椅碾过石子路,像我走的每一步,虽颠簸却向前。”这份在困境中磨砺出的孝心,不是被动承受的苦情叙事,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姿态。当其他少年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已学会用双手为父亲撑起一片天,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刘宏基的成长轨迹中,处处可见社会的善意。南康中专免除学费、帮助申请各类助学金;老师们的专属课堂与谈心陪伴;南康区志愿者联合会的长期助学计划,定期上门探访传递温暖……这些善举如同接力棒,将个体的困境转化为社会的关怀。社会的托举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让少年明白: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被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着向前。

  在病房、家里、学校“三点一线”的奔波中,刘宏基始终紧握知识的船桨。作为陪刘宏基走过高三的班主任,石老师总对他说“有困难随时找我”;数学老师将办公室变为“专属课堂”,助他拿下三校生考试满分;计算机老师结合他“想靠技术让父亲过上好日子”的心愿,重点辅导专业知识;语文老师鼓励他“生活给你的,都是最好的素材”……这些教育者的智慧,将生活的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当其他考生在为分数焦虑时,他早已在苦难中领悟:知识不仅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更是回馈社会、传递温暖的火种。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刘宏基带着父亲上大学的背影,恰似赣南山区倔强生长的翠竹,在风雨中愈发挺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困难模式”从不是终点,而是淬炼品格的熔炉;孝心的传递从不是负担,而是滋养生命的源泉;社会的关爱从不是施舍,而是文明进步的注脚。

  当这个少年推着轮椅走进大学校园时,他推起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时代对责任、担当与爱的礼赞。愿这份温暖与力量,如赣江之水,奔流不息,润泽更多在困境中跋涉的心灵。

  (刘诗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