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就业“密码”
▲操场乡就业之家内工作人员正在给村民推荐就业。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报道:上松村的韭菜花星星点点、牛泥塘村的脐橙压弯树梢、赤土村的竹荪破土而出、井塘村的麻羊膘肥体壮……在分宜县操场乡,这幅生机勃勃的“一村一品”产业画卷背后,藏着乡亲们对增收致富的热切期盼。如何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今年以来,当地就业之家精准发力,在田间地头与务工群众间架起一座就业金桥,让“家门口挣钱”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近日,记者走进操场乡就业之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不停滚动的电子屏,上面实时刷新着全乡用工需求:“上松村韭菜花基地急招采摘工10名,薪资日结”“井塘村麻羊养殖基地诚聘养殖人员”……咨询窗口前,工作人员忙着为求职的村民登记信息、匹配岗位,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以前找活儿全靠碰运气,挨村挨户打听不说,还常常白跑一趟。现在好了,就业之家就是我们的‘活地图’,谁家缺人、要啥手艺,一看便知!”赤土村村民钟荷生难掩喜色。通过就业之家牵线,他在井塘村麻羊养殖基地找到了稳定工作,每月3500元的收入让家里日子宽裕了不少。
“农忙时节零散用工需求大,供需信息不对称是最大难题。”操场乡就业之家负责人舒海平介绍,为破解这一困境,就业之家推出“线上平台+线下专窗”双轨服务模式,让村民告别了“盲目找活”的奔波,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就业之家还精准响应产业需求。每到韭菜花、小山笋等作物采收旺季,工作人员总会提前行动,穿梭在各村基地逐户统计用工数量、开工时间和技能要求,再将信息反复播报,确保送到每一户有需要的人家。
“多亏了就业之家帮忙招工,今年的采摘任务才能顺利进行。”上松村韭菜花基地负责人陈运生至今感激不已。今年4月,基地300亩韭菜花即将成熟,采摘人手却没着落,他急得团团转。操场乡就业之家得知情况,没多久便送来了10多名采摘工,保障了基地订单如期交付。参与采摘的村民黄海牙笑着说:“当时我正好在家里闲着,接到通知就报了名,十几天挣了1000多元,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围绕塘西村艾草深加工、太湖村梅干菜制作等产业延伸,就业之家还敏锐捕捉企业对分拣、包装、初级加工等岗位的需求,积极组织农村妇女等群体参与,将“指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指尖经济”。
如今的操场乡,曾经闲置的劳动力活跃在田间地头,分散的产业因人力保障聚得更紧,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就业之家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的用工信息,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更是这片土地上“产业旺、百姓富”的生动见证。
“我们将持续深化就业之家建设,健全‘产业需求—岗位对接’长效机制,推动特色产业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实现群众就业质量与乡村产业发展‘双提升’。”舒海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