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20年|从“打鸟”到“护鸟”:曾宪财吃上农文旅大餐

2025-08-12 17:42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人物名片:

曾宪财1976年生,遂川县营盘圩乡桐古村人,护鸟志愿者。每年9月至11月,是候鸟迁徙高峰期。他走进密林巡山、护鸟、做环志。从“打鸟”到“护鸟”,“靠山护鸟”让他吃上了农文旅大餐,生活越过越红火。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幸报道:8月8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遂川县营盘圩乡桐古村护鸟志愿者曾宪财带着儿子曾庆康走进山林。“昨晚下了雨,可能会有雏鸟从窝里掉下来,得仔细看看。”他一边拨开灌木丛,一边念叨着,露水打湿了两人的裤脚。

这座青山曾经有个刺耳的名字——打鸟岗。营盘圩处于鸟类南北大迁徙中部通道,这里的“千年鸟道”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从此经过。俗话说靠山吃山,过去为解决温饱,这一带村民家家户户上山打鸟,山上随处可见深坑细网,最多时分布了400多张大网。

“那时,我和你爷爷也上山打过鸟,我们还是远近有名的打鸟能手。2002年,爷爷参加了一次鸟类环志研讨会,知道了保护候鸟的重要性。回来后,我们就把捕鸟工具全部上交了。”曾宪财向儿子讲述那段过往。他和父亲曾昭明成了村里第一批放下鸟铳的人,不仅自己不再打鸟,还成立了一支义务护鸟队,挨家挨户劝说。

每年9月至11月,候鸟经此迁徙。这也是曾宪财最忙的时候,巡山、护鸟、做环志……从黄昏到次日上午,他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间。夜间,他打着手电筒仔细排查可能存在的捕鸟网,一旦发现便立即拆除;遇到受伤的候鸟,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带回家中照料,待其恢复体力后再放生;白天,他忙着记录候鸟的种类、数量,为它们佩戴环志,以便追踪候鸟的迁徙轨迹。

年复一年的守护,让昔日“打鸟岗”悄然变了模样,护鸟的村民越来越多,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每到迁徙季,成群的候鸟在林间栖息、天空盘旋,“万鸟齐飞”的奇观渐渐传开,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观鸟、拍鸟的游客。

护鸟护出了好生态,更护出了好日子。“以前哪想过,鸟还能给我们带来生意!”曾宪财笑着说。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游客住下来,不仅要看鸟,还爱买山里的土特产。

“今年,我家的7亩黄桃结果5万余斤,线上线下销售额可达20万元。”曾宪财满眼笑意地算着账。他家的茶油、竹笋等土特产,都是游客争相购买的“生态礼”,“‘靠山护鸟’让我们吃上了农文旅大餐,生活越来越红火。”

如今,营盘圩乡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旅游业。全乡种植高山茶叶、黄桃、油茶等生态经济作物面积2.1万亩,培育12家林业合作社带动150户林农规模化经营,茶叶、黄桃、油茶等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同时,“千年鸟道”观鸟旅游和高山民宿避暑项目蓬勃兴起,2024年吸引游客5000人次,带动32户林农户均年增收2.3万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