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 聚合力 办实事——铜鼓县“免费带娃”解民忧

8月4日17时,在铜鼓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门口,8岁的小宇举着刚做好的泥塑花盆,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奔着扑进妈妈叶慧的怀里。“老师夸我手真巧!”孩子充满兴奋。叶慧笑得合不拢嘴,“政府帮带娃,我能安心上班了。”这温馨一幕,正是铜鼓县探索免费暑期托管服务的生动写照。
公益暑托班 开到家门口
7月15日,“文明铜鼓”公众号一发布公益暑托班招生消息,不到一天,报名群就涌进了400多名家长。名额很快被抢光。
暑托班如此受欢迎,是铜鼓县近三年持续努力的结果。自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为缓解家长暑期带娃的焦虑,铜鼓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打造了“伴童知新社”平台,免费帮家长照看孩子。这个平台提供了科学探索、艺术创意、体育健身等60多种课程。如今,“伴童知新社”的服务已从县城延伸到了乡村。
目前,在铜鼓县文明办的统筹下,全县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4个实践站都开设了公益暑托班,100多个阅览室全天免费开放,真正让托管服务惠及广大群众。
在温泉镇金星村百年刘氏祠堂,“孝悌传家”的匾额下,志愿者刘辉正给孩子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永宁镇西湖村的农家书屋里,文明实践员耐心地教孩子们下棋、画画……
“娃在家门口,作业有人盯,安全有人管,政府的服务真贴心。”村民李平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多方齐出力 导师来助阵
“来,跟老师念,‘花’字用客家话怎么说?”在高桥乡梁塅村实践站,宜春幼专“幼青团”的志愿者用糖果作奖励,一堂语言课变成了欢乐的方言擂台。
这是铜鼓县联动高校资源育人的缩影。近年来,铜鼓县依托“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三下乡”“西部计划”等项目,吸引了一批批高校学子为孩子们授课。今年暑假,已有来自17所高校的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铜鼓乡村,带来了100多场特色课程。
铜鼓县还积极链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活动,为孩子们服务。专业老师的加入,让服务内容更丰富了。目前,已有20多名文化导师走进各实践站点,开展文艺辅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戴谨文走进永宁镇城南社区,一把剪刀在红纸上翻飞,转眼间,团花似锦。孩子们睁大眼睛,从剪纸艺术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县妇联、关工委、团委等部门也纷纷出力,多方合力,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暑期安全。
家长省了心 孩子有成长
“孩子们学得开心,我们工作也安心。”永宁镇城东社区幸福家园小区的居民周牡兰说。这项免费托管服务不仅解决了看护难题,也减轻了家庭负担。周牡兰算过一笔账:“假期请阿姨带娃两个月,至少要花1500元,现在这笔钱省下了。”
省下的是开支,收获的却远不止于此。农家书屋的棋盘边,孩子们懂得了“落子无悔”;剪纸课堂上,他们发现了“对称也是美”;科学实验的试管前,有孩子喊出“我想当科学家”。文明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3年来,我们累计开课300多堂,暑期服务学生超过1万人次。今年,我们为400多个家庭解决了孩子暑期看护的难题。”铜鼓县文明办主任王莉红介绍,未来铜鼓将持续探索,用平台汇聚资源,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梁彤 钟媛媛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