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21年的小镇篮球赛,打出了什么?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亚婧报道:8月1日,永修县虬津镇第18届“津BA”篮球赛迎来揭幕战。
17时,距离开幕式还有2小时,虬津镇文体活动广场的露天篮球场周围围满了人。
“津BA”早已不只是小镇的夏日盛会。20余年来,这项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篮球赛,年年吸引四面八方的观众慕名而来,成为凝聚乡情、激发活力的重要平台。
如今,“津BA”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以球赛涵养文明乡风,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高涨,邻里更和睦,乡风更淳朴;赛事也带动了场地建设、交通改善,激活了“赛事经济”。
一场篮球赛,赛出的是当地群众的精气神,也是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8月1日,永修县虬津镇“津BA”篮球赛开赛,村民围坐在看台,观看精彩的比赛。 摄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
赛出运动基因
19时,开幕式正式开始。
露天篮球场聚集了8000多名观众,参赛的27支队伍依次亮相,观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虬津镇一直有篮球运动的传统。2004年,该镇一批篮球爱好者发起虬津镇第一届业余篮球联赛,当时有6支队伍参赛。此后每年七八月,篮球联赛都如期举行,参赛队伍和观众数量逐年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
发起者是邻里乡亲,球员都土生土长,观众来自十里八乡,没有专业选手,有的是最真挚的热爱。
舒长鑫从小就跟着爸妈观看“津BA”。15岁时,他第一次代表虬津社区篮球队,坐上参赛球员席。那年,篮球联赛还在镇政府的篮球场举行,记分牌还要手动翻页;没有观众席,很多人就搬来家里的小板凳,一坐就是一整晚。即便如此,每场比赛仍观者如潮。
“今年,我们村不会再输给你们了。”中场休息时,邻村的队长擦着汗笑着说。舒长鑫没接话,低头拧开水壶猛灌一口。他记得,那天太阳落山前,球场边全是人,有戴着草帽下地回来的,还有大老远从县城赶来的,父母挤在人堆最前面,冲他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那时没有直播,短视频也没兴起,但消息传得比风还快。“虬津今晚打球!”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涌向镇中心。天热,就带把蒲扇。孩子吵闹,大人马上指着球场:“看,你表哥准备投篮了!”
断断续续的哨声、报分声,在晚风中回荡。胜负之外,有熟人社会里最朴素的情感联结。谁家孩子进了关键球,整个村子都跟着骄傲。哪支队伍输了,村头小卖部也能听人评说3天。
“2023年比赛重启,大家响应更热烈了。”虬津镇篮球协会秘书长陈前焱介绍,去年的联赛吸引了20多万人次线下观看,线上直播观看人数场均超2万。现在,镇上每个行政村都有篮球场,今年虬津镇篮球协会正式成立,能够统筹赛事组织、青少年梯队建设。
赛出乡土情怀
20余年过去,“津BA”从一场篮球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比赛,长成了根深叶茂的乡土文化。
如今,27岁的舒长鑫在镇上经营一家家具店,也是“津BA”的“明星球员”。比赛场地从镇政府的篮球场搬到了文体活动广场的篮球场,设备完善,灯火通明,看台可同时容纳8000人观赛。场边的文体活动场地,可以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的同时,开展文明实践、就业招聘、反诈宣传、防溺水科普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年在踮着脚看球的孩子,如今成了场上主力;曾经在场边呐喊助威的青年,现在搞起了赛事直播;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每年夏天雷打不动请假回乡参赛。
篮球,正悄然塑造着这个小镇的精气神。
在虬津,打球讲规矩,做人也讲规矩。球员按户籍归属组队,严禁请“外援”,比的是真本事、硬实力;赛场上尊重裁判、不骂人、不打架,早就是不成文的“铁律”;赛后无论胜负,双方握手致意,坦然面对,赢得的是乡亲们的尊重。
朴素的体育精神,如春风化雨,渐渐浸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邻里间争执少了,村务议事更讲理了,文明家庭等评选中,也频频出现篮球家庭的身影。
今年“津BA”报名阶段,规湖村为12人参赛名单闹得“不可开交”。5个村民小组各推人选,一组夸自家投篮准,二组嫌三组跑不快,谁都不服谁,眼看要“内耗”下去。
村网格员韩磊把各组代表召集到一起:“争名额不如争赢球,关键是要选出最合适的队员。”他仔细考察,重新筛选,让大家心服口服。还特意留下3名年轻队员作为替补,为未来梯队铺路。
球员缺少经验怎么办?韩磊主动找到虎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邹磊,提议两村(社区)联合组队:“让年轻队员跟着水平高的学,打完这一届,咱们村自己也能顶上。”
两村(社区)一拍即合。训练场上,几天前“不可开交”的队员,开始互相传球、配合跑位。场边,村民不分你我,齐声喊起“规虎加油”。规湖与虎山的合称,成了新战队的名号,曾经的争议也烟消云散。
望着场上拧成一股绳的队员,韩磊笑了:“球赛还没打,规虎队已经先赢了。”
▲在永修县虬津镇“津BA”篮球赛赛场上,村民表演《我是农民我骄傲》。摄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
赛出发展脉动
相比往年,今年的“津BA”显得更加隆重,赛事规模与影响力双双升级。
参赛队伍达27支,运动员共378名,创下历史之最。赛事不仅有村级、镇级联赛,更首次增设县区联赛,虬津本土球队与来自永修县、共青城市、德安县的18支队伍展开跨区域竞技,进一步提升了比赛的竞技性与交流广度。
集镇中心的文体活动广场一年前已投入使用,配备两个标准篮球场,成为群众健身竞技、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广场外,商业步行街完成整体提升改造,摊位布局规范有序,各色小吃香气四溢,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与硬件设施同步升级的,还有开幕式的热烈氛围。今年,“津BA”与永修县“四季村晚”(夏季)实现深度联动。比赛开始前,《少年篮球》《我是村民我骄傲》《搀扶》等8个由村民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乡土气息浓郁,情感真挚动人,瞬间点燃全场热情。
这一夜,奔跑在赛场上的乡亲、呐喊助威的邻里、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是最动人的主角。
“篮球凝聚了力量,增进了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虬津镇党委书记赵业锋说,地处316国道与105国道交会处的虬津镇,商贸活跃、人口密集,篮球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持续举办,不仅展现了居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赛事期间,周边乡镇乃至外地观众纷纷前来观赛,极大带动了集镇夜市人气。摊位数量、客流量屡创新高,烧烤、餐饮等个体工商户营业收入平均增长50%,有效拉动了本地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切实提升了居民收入。
今年的“津BA”推出“体育+消费”模式,组委会发放特色消费券,联合本地商户投放超4万元消费补贴,覆盖餐饮、零售等领域。赛场旁,20余个夜市摊位同步开张,麻辣小龙虾、烧烤、奶茶等美食,让观众在激情观赛之余,尽享舌尖上的“夜生活”。
从一场球赛到集体育、文化、治理、经济于一体的IP,虬津人用21年,让篮球成为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方式。
作为永修县的商贸大镇,虬津镇通过“津BA”展现出独特的乡镇活力与文化魅力,也为全县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近年来,永修县积极推动各乡镇间的文体交流与合作,持续举办跨区域、多层次的体育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促进全县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当球场上响亮的哨音划破夏夜,观众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小镇的心跳,是乡风文明的回响,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