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20多年的书白读了?知识的价值从不褪色

2025-08-13 17:10 阅读
大江网原创

  青岛崂山的海岸线上,杨顺成的13间房民宿迎来两周岁生日。这位复旦高才生、中国科学院博士,终于等到了父亲迟来的认可——两年前那句“二十多年的书白读了”的喟叹,曾将他推上热搜。如今400万元年营收的数据,为这场“值与不值”的争论写下世俗注脚。但他的“山海经济学”,价值远非数字能衡量,更像一束光,刺破了我们对成功与知识价值的固有想象。

  杨父的喟叹,实则是无数中国家庭的价值回响。长久以来,教育被视为神圣投资,其“回报”被默认为光鲜职业、可观薪俸与体面地位。当博士的光环褪去,高薪职位被抛却,选择扎根山海经营民宿时,在父亲乃至许多人眼中,寒窗苦读积累的“知识资本”仿佛瞬间“贬值”。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成功学范本对人生路径的单一规划——名校、高学历似乎就该通向既定的“塔尖”。当个体选择溢出预设轨道,惊愕与不解便如潮涌来,一如当年“北大毕业生去杀猪”引发的集体错愕。

  然而,杨顺成的“山海经济学”,正是对这种刻板预期的生动辩驳。他将博士期间淬炼的严谨思维、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系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韧性,悉数倾注于山海之间。海水水质的精准监控,游客体验的精细化管理,经营模式的持续优化,民宿设计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每一处细节,都回响着实验室的专业与科学精神。这绝非知识的“浪费”,而是将学识置于更鲜活的实践场域淬炼转化。他丈量海水咸度,更度量人生浓度;核算营收账目,亦计算生命价值的多元公式。当知识应用模型在山海间建立,光芒便穿透了狭隘实用主义的迷雾。

  杨顺成的选择最终超越成败评判,赢得父亲理解,核心在于选择背后的清醒自觉与价值自洽。他的道路不是对学问的轻率抛却,而是将多年所学内化为人生视野、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知识不再是装点门楣的文凭,而是内心笃定的基石与应对现实的工具。

  “博士开民宿年营收400万”的热搜,如同“北大屠夫”的翻版,每次类似事件的热议都是多棱镜,映照出集体价值焦虑与对生命可能性的重新审视。它迫使我们追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生产线”输送标准化“零件”,还是赋予个体面对复杂世界的思维方法、探索勇气,以及在多元路径中实现价值自洽的能力?当越来越多人敢于在旷野走出自己的路,社会评价标尺是否也应从单一成功刻度,转向对价值实现多样性的包容?

  崂山夜色中亮起的民宿灯光,映照的不仅是400万元营收,更是个体将知识内化为生存智慧、在自选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启示录。它诉说着:人生价值之锚,终需抛向内心确认的海域。知识的价值从不因选择方向而褪色,只会在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意外繁花。

  (杨光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