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一碗面的“火气”,照见了谁的焦虑?

2025-08-13 17:14 阅读
大江网原创

  8月10日,多名游客在辽宁本溪一家面馆吃饭时,疑因店主父亲端面时手指浸入面汤,引顾客不满,双方发生言语争执,老人儿子认为父亲遭辱骂从后厨持刀冲向游客理论。最后,1000元赔偿了事,民警劝删视频,仿佛擦掉桌上的油污就能抹去那场惊心动魄。这个调解结果看似圆满,可这事儿,哪能像擦桌子那么简单?

  游客自驾千里,图的是放松,见着不卫生的吃食,那点期待瞬间成了火气;店主忙到脚不沾地,老人搭把手还遭埋怨,那点委屈突然成了戾气。你看,双方都觉得自己占着理——消费者要的是食品安全的底线,经营者拼的是养家糊口的体面。可这两根弦,怎么就一碰就断?

  说穿了,是当下太多人心里都揣着个“火药桶”。游客怕“被糊弄”,是怕花钱买糟心;店主怕“被刁难”,是怕小本生意经不起折腾。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这个时代里,普通人对“被尊重”的渴望,变得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脆弱。

  小事炸锅,是信任的“润滑剂”变少了。过去,店家道个歉,顾客笑一笑,事儿就过去了。现在呢?总怕对方“得寸进尺”,总觉得“退一步就是怂”。顾客说“面不要了,钱照付”,够意思了吧?可老人听着像挑衅;店主觉得“退了就完了”,够实在了吧?可游客看着像敷衍。一句“手碰到汤能咋”,藏着经营者对规则的淡漠;一声“上菜刀了”,透着消费者对安全感的恐慌。本该是“有话好好说”的事儿,怎么就成了“话不投机拔刀相向”?

  调解结案,却解不开心里的结。民警说“处理完毕”,店家说“已经和解”,可当事人那句“太吓人了”,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疙瘩?

  说到底,基层治理不能只算“法律账”,更要算“人心账”。食品安全的红线不能松,营商环境的温度不能降,怎么让这两根线不打架?或许,多一点“将心比心”的调解,少一点“各打五十大板”的敷衍;多一些“防患未然”的提醒,少一些“出了事再说”的被动。就像那句老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时候,一句真诚的道歉,比一百次调解都管用。

  这碗面的余温,在提醒我们什么?游客出门在外,多一分对服务者的体谅——谁还没个手忙脚乱的时候?店家开门迎客,多一分对消费者的敬畏——食品安全这根弦,松不得!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多一分对“陌生人”的耐心——毕竟,谁不是在努力生活呢?

  烟火人间,本就该是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寸。少点戾气,多点和气,这日子,才能像一碗冷面,清爽,舒坦。毕竟,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不该是锱铢必较的零和游戏,而应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生命共同体。下次当您面对类似情境时,不妨想想:为一碗面大动干戈,值当吗?

  (邓随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