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领育儿补贴,何必非要结婚证
近日,有网友发文反映称,自己收到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短信告知,因其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不属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无法领取相关育儿补贴,相关帖文立即引起网友热议。对此,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当前政策中“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界定确实以夫妻关系为前提。
深圳网友的困惑——“非婚生育能登记、能领生育津贴,却领不了育儿补贴”,暴露了一项公共政策的逻辑矛盾。社会观念变迁与生育政策调整之下,从“结婚登记取消户口本”的便民改革,到非婚生育纳入合法登记范畴,制度设计正逐步超越传统婚姻家庭的框架。在此背景下,育儿补贴仍将结婚证设为硬性门槛,显然与“鼓励生育、保障育儿”的政策初衷相左。
育儿补贴的核心功能,是为养育行为提供经济支持,无关乎对婚姻状态的评判。无论是地方条例已经明确非婚生育可合法登记,还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强调补贴申领只需“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证明”,都传递着清晰的信号:生育政策重心已从“管控婚姻”转向“服务育儿”。
从这位深圳网友的经历看:孩子合法登记,母亲正常享受生育险和津贴,其育儿行为已获法律认可。此时以“未办理结婚登记”为由拒绝发放育儿补贴,无异于用婚姻门槛筛除部分合法育儿群体,既抵触上位政策精神,也背离了补贴“减轻育儿负担”的本质。
现实中,非婚生育群体同样承受着奶粉、教育、医疗等育儿成本压力,甚至因单亲抚养等情况,对经济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若补贴仅向已婚家庭倾斜,不仅难言“普惠”,还可能固化“非婚生育权益受损”的社会认知,与包容多元家庭形态的趋势背道而驰。从政策效果看,育儿补贴旨在通过经济激励提升生育意愿、缓解养育焦虑,附加婚姻条件只会限缩政策覆盖面,削弱其对生育行为的支撑力。
政策的进步,在于对现实需求的敏锐回应与及时调整。近年来,从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到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一系列改革不断打破传统制度对个体选择的过度束缚,彰显“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即将上线的全国统一育儿补贴申报系统,若能仅以“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为核心理据,将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深圳作为改革前沿,更应率先破除婚姻门槛,让育儿补贴回归“为育儿而补”的本源。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既然社会已经接受了“不结婚也能育儿”“非婚子女也能合法户口登记”,那育儿补贴也可以不要结婚证。育儿补贴是“补贴育儿”的,不是补贴给结婚证的。当政策设计彻底跳出“婚育绑定”的窠臼,真正聚焦于“育儿需求”本身,才能让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家庭感受到制度的暖意,也才能让生育支持政策扎实落地、发挥实效。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