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救助网 兜牢幸福底——安远县构建精准化社会救助新格局

“没想到你们会主动上门,帮我把低保办好了,太贴心了。”8月11日,安远县鹤子镇村民郭某向当地民政干部连连道谢。这暖心一幕,是安远县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安远县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以“安心众助”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建强服务平台、织密救助网络、优化帮扶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发现,从碎片化服务向系统化保障转变,让暖心救助精准抵达每一户困难家庭。

安远县长沙乡民政干部上门摸排困难群众。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摄
三级平台快速响应急难愁盼
“以前办救助要跑好几趟,现在到村里服务点交身份证和申请书就行。”说起社会救助服务的变化,欣山镇古田村村民李某深有感触。
安远县按照有空间、有队伍、有服务、有机制的标准,打造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该县在179个村(居)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点,推行“一证一书”极简申请模式,通过一次性告知、材料精简、当天受理,实现“减材料不减责任”的一站式服务。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专设“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推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闭环流程,彻底告别重复填表、多头跑路的麻烦。
“作为县级民政部门,我们主要构建‘需求收集-分析研判-精准服务-反馈提升’全链条体系,既确保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得到快速响应,又通过动态优化让帮扶服务持续升温。”安远县民政局负责人梅丽说。
“大数据+铁脚板”筑牢防线
以前,安远县社会救助工作存在资源分散、识别精准不足、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让该保的没能及时保、办保的需要来回跑。如今,该县找准痛点,以数字赋能破解救助难题,将“大数据”与“铁脚板”深度融合,让救助服务看得准、走得深。
“上周刚出院,就有工作人员打电话了解情况,第二天就上门帮我们办手续,效率真高!”欣山镇村民唐某患病出院后,网格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让他心里暖意融融。
据介绍,安远县线上依托“数字民政”系统,实时共享职能部门数据信息,异常数据出现后可以即时触发预警,自动生成精准的预警人员清单,并根据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刚性支出等信息绘制“低收入人口画像”,为精准救助提供数据支撑。线下组建由村(居)干部、驻村党员、第三方巡访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开展“逐户逐组逐村、定点定人定时”网格化走访,不仅核实线上数据准确性,更主动挖掘独居老人照料需求等未被系统覆盖的隐性困难,实现救助需求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不让一户困难群众掉队。
创新机制打出帮扶“组合拳”
“认定标准更清晰,帮扶措施更对路,我们心里更踏实了。”谈及社会救助的变化,版石镇低保边缘户王某感慨道。前不久,王某家庭因医疗支出较大陷入困境,通过新的认定机制被纳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帮扶范围,及时获得了医疗救助和生活支持。
围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与防止返贫政策衔接,安远县打出机制创新组合拳——出台《安远县低收入人口认定(暂行)办法》,科学设定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扣减标准,落实“渐退期”政策,让认定结果更贴合实际;构建系统化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梳理需求目录与供给清单,实现“群众需要什么、救助就提供什么”;严格执行救助对象长期公示、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备案等制度,拓宽监督渠道,让救助全过程晒在阳光下。
截至7月底,今年安远县新增城乡低保308户554人、城乡特困人员41人,实施临时救助323人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6252.75万元。通过“医疗救助+就业帮扶”助力16户因病致贫家庭实现就业,开展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服务700余人次。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服务,从单一保障到多元帮扶,安远县正以立体化创新实践,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更有温度,为困难群众筑牢幸福根基。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