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普通渔民,凭什么令人动容

《东极岛》剧照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传承那份跨越国界的善良与勇气。”
当《东极岛》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灯光渐亮,观众却迟迟不愿起身,有人眼角带着泪痕,有人低声讨论着影片里的渔民,还有人拿出手机搜索“里斯本丸沉没”的历史细节。
接棒电影《南京照相馆》,由江西电影集团出品的《东极岛》自上映以来凭借扎实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口碑持续发酵,用另一种视角打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这段历史。

电影《东极岛》宣传海报
01
正在热映的影片《东极岛》,打捞起了一段尘封的深海往事。
一群从未离开过小岛,甚至连字都认不全的普通渔民,竟然自发地、不顾死活地从敌人的炮火下救出数以百计的第三国战俘。这不是虚构的英雄神话,而是我国舟山渔民在抗日战争中真实书写的人性史诗。
1942年,载有上千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在舟山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日军封锁现场禁止救援。
危急时刻,东极岛的渔民们驾着小渔船,冒着被机枪扫射的危险,在冰冷的海水中一次次穿梭,将落水的英军战俘救上岛,守护着这些素不相识的异国生命。
在《东极岛》之前,“里斯本丸沉没”这一事件对许多人而言,只是历史书中的一个模糊注脚。就像《南京照相馆》用照片“冲洗”历史底片,《东极岛》则像一位耐心的打捞者,从深海里捞出了这段被时光尘封的跨国救援往事,让观众在惊涛骇浪的叙事里,触摸到人性深处的温暖与力量。
为了让影片还原真实史料,主创团队花了3年时间走访东极岛老渔民后代,收集口述史料,甚至按1:1比例复刻了当年的渔船和渔村布景。
电影里,渔民们划着“小舢板”在日军探照灯下救人的场景,对应着史料记载中“里斯本丸沉没英军危殆,渔民破浪救384人,37名渔民为义举牺牲”的史实;“宁肯自己受死,也要保住抗日盟友”,在冒死救上一些英军士兵后,岛上渔民们纷纷出海,把仅有的船只都拿来营救战俘。
就连影片里渔民用来藏匿战俘的山洞,至今仍能在东极岛的礁石间找到踪迹,洞口的刻痕记录着那番挣扎与守护。
那些渔船的斑驳木痕、渔网的磨损纹理,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不是虚构的英雄故事,而是一群普通渔民在绝境中写下的生命史诗。

《东极岛》剧照
02
走出影院查阅史料,那份震撼远比剧情更甚——竟真有人愿为陌路异客,押上全族性命!
如果说《南京照相馆》展现的是普通人在苦难中的民族觉醒,《东极岛》则刻画了一群“带着海腥味”的平民英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为“侠肝义胆”。
影片里的渔民们,一开始并非毫无顾虑。面对日军“发现私藏战俘格杀勿论”的威胁,主角阿赑犹豫过:“咱就是打鱼的,犯不着蹚这浑水。”
然而,当海面漂满异国士兵的浮尸,耳畔灌满绝望的呼救,再目睹日军屠刀血洗渔村、屠戮乡贤吴老大……骨子里深埋的良善,终于压倒了那由三两个鬼子制造的、笼罩百人渔村的窒息恐惧。
于是,怯懦者挺起了脊梁:曾经的逃兵陈先生,扮作疯癫冲向碉楼,只为引开追兵;船老大的女儿阿花,以渔家女从未有过的“破例出海”,扛起救援大旗;平素瑟缩的老渔民,竟敢驾舟直闯狂风怒海……
他们并非生而英勇,只因那一刻,见死不救,良心不安。正如片中那朴素的渔谚:“管他哪国人,掉海里了,就得捞!”
这份毫无矫饰的善,裹挟着海风的粗粝与血脉的贲张,为“英雄”二字注入了滚烫的体温。观众看到的,岂止是跨国救援的壮举?那分明是从普通人灵魂深处迸射出的最本真的人性光芒——在至暗时刻,如灯塔般刺破沉沉黑夜。

《东极岛》剧照
03
80年前,东极岛的渔民们用小渔船在惊涛骇浪中划出了生命航线;80年后,这部电影让这段故事走出海岛,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不同于《南京照相馆》对战争残酷的直面,《东极岛》将镜头对准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少为人知的温情一面。它像一座桥梁,连接起80年前两个国家人民在战火中的患难情谊。
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泪目的瞬间:英军战俘用生硬的中文说“谢谢”,渔民摆摆手回以“一家人”;语言不通的双方,靠着手势守望相助;离别时,战俘把军徽送给救命恩人,渔民则塞给他们一包包晒干的鱼干。
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的善良可以跨越语言、国籍和种族,成为一剂温情“良药”。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回避救援后的艰难。日军搜查时,渔民们宁死不透露战俘下落;首位战俘被日军抓获后,不少渔民因“通敌”罪名遭到报复,失去了生命,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后悔。
“战争会制造仇恨,但人性总能孕育希望。”《东极岛》让“反法西斯同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牺牲与善意组成的温暖链条。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传承那份跨越国界的善良与勇气。
在当下这个依然有冲突和分歧的世界,这种人性的光辉,正是我们守护和平的底气。就像影片结尾的那些彩蛋画面:“他们或许记不清彼此的名字,但这段情谊永远刻在历史里。”(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