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发自内心的孝顺,怎能不让人动容

2025-08-14 13:0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8月12日,网上出现《00后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入先进事迹,引争议后被取消“吉林好人”候选资格》的文章,并被转发。文章中称,8月11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被网民质疑“炒菜多放辣椒,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

  把“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进“好人”的先进事迹,该报道引发不少网友、媒体的质疑和批评。“这些事迹太小了”“门槛很低呀”“帮父母、爷奶多做点事,就成好人了”……从这些留言可以看出,不少人认为“先进事迹”通常都得惊天动地,非常人所能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各地评选表彰“好人”,宣传其先进事迹,为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先进”,从而变得“先进”。如果所树立的典型都非常“高大上”,令普通人“望尘莫及”,那么,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虽然只是小事,但恐怕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习惯等原因,经常自己动手做饭的年轻人并不多,年轻人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常回家看看”的也不多。那么,能够经常给父母做饭的就更少。而在给父母做饭的时候,还能用心记住父母的饮食喜好,做他们爱吃的饭菜,当然就少之又少。

  由此看来,“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这样的细节,也能够反映出孩子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顺,怎能不让人动容?那些质疑“事迹太小”“门槛太低”的人们,可否扪心自问:这样的“小事”,我有做过吗?如果从来没有,那么,对你而言,就足够“先进”。如果有做过,但只是偶尔为之,那么,仍然值得你学习。正如网友指出的,“真正的孝道藏在一日三餐里”“父母最需要的不是ICU里的天价续命,而是饭桌上有人记得他们不吃香菜”。

  评选身边的“好人”,不是为了“造神”,也是为了让人们在“身边”就能找到学习的榜样。这个世界主要是由广大的平凡人组成的。当人们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平凡人的人性光辉,哪怕并不“耀眼”,但足以令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那就应该为之点赞,向其看齐。唯有这样,平凡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温情、和谐。

  (李蓬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