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真正的孝道,就藏在一餐一饭的惦记中

2025-08-14 13:0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的“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中,齐某“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孝老爱亲事迹引发热议。这场争议的背后,折射出社会对孝道内涵的理解分歧与评价标准的认知错位。笔者认为,看似细微的生活关怀恰恰是孝道最本真的体现,以日常细节作为先进事迹的评判标准不仅无可厚非,更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论语》记载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寥寥数语,便点明孝道的核心在于“敬”与用心,而非单纯的物质供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被工作与生活裹挟,常常忽略身边亲人的需求与感受。而齐某能时刻记挂父亲喜好,炒菜时多放他爱吃的辣椒,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对亲人的用心体察,是融入日常的温情牵挂。

  真正的孝道,从来不必等到重大事件来临才刻意展现,更多时候,它就藏在这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一餐一饭的惦记中,让家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被重视。这种日常的善意,是家庭和谐的黏合剂,更是社会文明的生长点,理应被看见、被认可、被赞扬。

  从“吉林好人”的评选初衷来看,其核心正是发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注重家庭美德、践行孝老爱亲,本就是评选的重要考量维度。齐某是一名基层治理专干,事迹远不止“炒菜多放辣椒”这一个片段: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年迈的爷爷圆了“游北京天安门”的心愿;在工作中,她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手把手教操作,还主动入户帮独居老人做家务等。这些事迹共同勾勒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好子女、好干部形象,完全契合“吉林好人”倡导的“平凡中见伟大”的评选精神。她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的善良与责任,为社会树立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榜样——做好人、行好事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善意在生活中自然流淌。

  齐某的事迹之所以引发质疑,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方面,部分自媒体、营销号为博眼球、逐流量,刻意片面放大“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细节,断章取义带节奏,甚至借此质疑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一些网友对“先进事迹”存在刻板印象,总觉得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才配得上“先进”二字。但事实上,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止依赖少数英雄的高光时刻,更需要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坚守道德初心,传递点滴善意。当我们习惯用“乳姑不怠”“割肝救母”“卧冰求鲤”等极端案例定义孝道时,反而会让美德变得高不可攀,失去了可复制、可学习的现实意义。

  当然,面对公众的讨论,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从中吸取经验:在评选公示中,要更注重事迹表述的精准性与完整性,避免因片段化呈现引发误解;同时,进一步加强评选标准的宣传解读,让公众更清晰地理解“好人评选”的价值内核,让“好人效应”真正发挥引领力与感召力。

  辣椒虽小,却能调和生活百味;孝心细微,更能温暖人间真情。当我们学会欣赏“记得父亲口味偏好”这样的细腻情感,当我们懂得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德的微光,社会文明的水位才能真正稳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要义,从来不是打造高不可攀的道德标杆,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细节中找到践行善意的可能,让美德融入日常、触手可及。这或许,就是“炒菜多放辣椒”这一争议带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陈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