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炒菜多放辣椒”缘何成了“众矢之的”
近日,吉林白城市“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引发热议。一名“00后”基层工作者齐某,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入孝老爱亲事迹,这一细节瞬间点燃舆论场,被质疑“事迹太过琐碎”,甚至一度传出其候选资格被取消。这起看似荒诞的事件,实则反映出大众对“好人”评选标准的深度审视与关切。
从齐某完整事迹来看,除“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细节外,她照料患病奶奶、陪爷爷游览天安门、帮老人办理手机业务等种种行为,无疑都彰显出她的善良与孝心,并非毫无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炒菜多放辣椒”被单独拎出,成为众矢之的,让整个事迹材料显得头重脚轻,给人一种凑数之感。公众的质疑并非对齐某孝心的否定,而是对道德评选标准的一次叩问:倘若连记挂父母口味这样的小事都能被视为道德贡献,那么“好人”的门槛究竟该设在哪里?道德评选的严肃性又该如何得以保证?
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基层推荐环节存在“叙事惯性”。为了凸显候选人的形象,基层单位常常堆砌生活细节,试图以此增强事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然而,一旦将这些细碎的日常生活细节置于省级评选这样的大舞台上,就显得格格不入,难以承担起“榜样示范”的重任。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公众视野日益开阔的时代,大家对“榜样”的期待早已从“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转变为“可亲可感、触手可及”,但这绝不意味着毫无门槛、流于琐碎。当推荐单位把“温情小事”过度包装成“先进事迹”,只会弄巧成拙,引发大众的反感与质疑。
当然,这场风波也并非全是坏事。它给评选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评选“好人”,程序必须严谨,标准务必明确。推荐材料应当减少流水账式的记录,深入挖掘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彰显道德力量的闪光点;审核过程更要真刀真枪、严格把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确保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都真实可靠且具有足够的分量。
评选“好人”的目的,在于树立榜样,引领社会风尚,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因此,推荐参评既不能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毫无底线、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只有在贴近生活与保持高度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拿捏好这个“度”,才能让“好人”称号实至名归,真正激发人们内心向善的力量,使社会的道德根基更加稳固、坚实。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