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让“三下乡”落地生根

2025-08-18 04:55 阅读
江西日报

  今年暑期,高校“三下乡”活动遍地开花般涌现: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欢乐,深入山区果园探索智慧农业路径,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这些活动在丰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活动年年办,问题年年有”的深层困境。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以“长期主义”重构实践逻辑,让“三下乡”真正成为连接青年成长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当前“三下乡”的最大痛点,部分学校在于将其简化为“暑期任务”而非“育人工程”。部分高校为完成指标仓促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同质化,时间安排“一周游”,成果停留在“拍照打卡”。这种“运动式实践”不仅消耗资源,更消解了活动本质——将学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年的创新活力与乡村的真实需求错位,是制约活动实效的关键。部分团队追求“网红化”,将非遗陶瓷做成打卡道具,却忽视其工艺价值;有的实践脱离专业,导致“学农的去支教,学设计的搞调研”。破解这一矛盾,需以“问题导向”重构实践逻辑。一方面,高校应强化专业赋能,将“三下乡”与科研项目结合;另一方面,基层需提供“需求清单”,乡村可提前梳理发展痛点,由高校团队“揭榜挂帅”,实现“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

  实践基地“年年换”、成果转化“一阵风”,本质是缺乏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当前实践多为“一次性帮扶”,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要改变这一现状,需构建“高校—乡村—企业”三方协同的生态系统。高校应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通过“一校一基地”模式可避免资源浪费。基层需配套政策支持,为实践团队提供办公场地、协调农户对接,将学生成果纳入乡村发展规划。企业可参与成果转化,让高校与本地企业合作,这种“设计—生产—销售”链条,既激活乡村经济,又让学生实践成果真正落地。

  “三下乡”的价值,从来不在于“下乡多少次”的数量累积,而在于“留下多少根”的实效沉淀。当支教课堂为农村留守儿童播撒欢乐与希望,当调研团队深入山区果园探索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当青年学子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研学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年在乡土大地上的成长,更是传统乡村在青春赋能中的蝶变。唯有秉持长期主义深耕乡土,让“三下乡”从短期的体验式服务转变为长效的赋能式行动,才能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陈化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