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崇文尚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再偏远的山沟,也能育出人才辈出的“博士村”。
盛夏八月,莘莘学子期待的大学录取书已陆续送达,崇仁县河上镇山背村的“博士墙”又一次热闹了起来。更新照片、上门道贺、发放奖学金……这一套流程,村干部已经重复了十多年。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山背村,位于崇仁、临川、丰城三地交界,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人口不过3100余人,却走出了300多位大学生、40多位硕博士。是什么力量,在山水之间孕育出这片“人才盛景”?走进山背村,答案正藏在山的那边、书的那头、人们的心中。
一山之隔的文脉传承
“我们这里条件不算好,但自古就崇文重教。”山背村党支部书记戴武明翻开发黄的冯氏族谱,指着其中一页介绍:“这是我们村的先贤——冯元宪,康熙四十九年参加殿试中三甲,赐进士出身,后任河南卫府知府。”
自冯元宪起,山背村逐渐形成了“耕读传家,重教尚学”的文化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山背村历史上可考证的进士1人、举人20余人,秀才更是难以计数。清代、民国时期,村中家家户户以读书为荣,家训中常见“寒窗不负”“书香继世”之类的训勉。
这股文脉的源流,藏在村东那道山梁背后的故事里。“翻过那座山,就是吴与弼先生的小陂书院。”戴武明指着远方的山头说。这位明代理学大家曾提出“于静观中求和,在劳动中悟道”,其理念深深影响了山背村。
受其熏陶,村里先民自发创办秀峯书院,以礼育人,以学化民,代代相传。虽然书院几经风雨,但“以学立身”的精神从未中断。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在书院门口晒谷子,他总会告诉我:‘这是先人读书的地方’。”毕业于上海大学的戴国俊回忆,即便书院几度破败,这里的故事仍被村中老人口口相传。
2016年,村里集资重修秀峯书院,并将其作为“文化启蒙站”。每逢寒暑假,村干部便会组织孩子们在这里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我们不怕条件差,就怕孩子没有志气。”戴武明说。
一场代代相传的教育接力
山背村的崇教传统,从不止于口头宣讲,更用日积月累的行动践行。
“我们探索了‘党建+文化’路径,推动党支部、学校、村委会‘联学联议联访’,形成育人合力。”河上镇党委副书记陈文娟介绍说。2022年,山背村创新成立“支书达礼小分队”,由村支书戴武明带头,联合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在职教师组成教育帮扶队,定期开展“送学上门”服务。
今年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冯雅婷,就是小分队的成员之一。她已连续多年在假期为脱贫户戴小科家中的4名孩子义务辅导。如今,几个小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都立志考大学。“姐姐像替我们点亮了一盏灯。”孩子们说。
村民戴寿宝的经历,是家庭教育传承的缩影。年轻时他因家境困难萌生辍学念头,被哥嫂“逼着”考学。最终,他凭韧劲考入大学,如今在体制内工作,他的儿子还考上了研究生。一个家庭的命运因知识而改变,也映照出整个山背村的群像。
走进山背村,最吸引眼球的,是那面“博士墙”。文化墙上整齐排列着近年来走出的博士、硕士照片与简介,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投身科研,有的在读深造。每年高考、考研、考博出成绩后,村干部都会上门祝贺、更新照片,“谁‘考出来’了,全村都知道。”戴武明的话里满是自豪。榜样效应持续释放,悄然形成“前人照后人”的良性循环。
精神激励之外,物质支持也不缺位。山背村文明实践理事会由乡贤自发设立奖学助学基金:考上本科奖励1200元,“985”高校1800元,“清华”“北大”则为2400元。金额不大,但承载着整个村庄对知识的敬意。
“只要你愿意读书,全村都支持你。”这是山背学子最深的底气。
每年春节,礼法堂内举办的“共童成长·言传身教”活动总能吸引大量返乡青年。南昌大学毕业生戴嘉贤站在讲台上说:“前几年,我就在台下听学长讲考研经验,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这场坚持了7年的讲堂,把“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集体实践——它藏在冯雅婷辅导的作业本里,在戴寿宝儿子的录取通知书中,也在“博士墙”不断更新的照片上。
一次双向奔赴的反哺之约
“出去时带着村里的期盼,回来时揣着反哺的心愿。”山背村走出的学子与留守的乡亲,正以双向的坚守,让“崇文重教”的土壤愈发肥沃。
在村民邹春华打造的农家书屋里,《稻草人》《乡土中国》等图书被翻得卷了边。“小时候最苦的是没书可读。”这位同济大学博士感慨。如今,书屋已藏书1200余册,每逢周末,常常挤满二十多个孩子。他还牵头打造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乒乓球桌、象棋、围棋等,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像邹春华一样,不少走出山背的青年,正以不同方式回馈家乡:冯本荣是崇仁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每次返乡便义务出诊,谁家有头疼脑热,第一时间就找他看看;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冯毅,为大塘村小组无偿绘制秀美乡村规划图;在福州当律师的冯浩然,则成了“云端法律顾问”,村民遇到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常通过微信请他支招。
“这些人,意义远远超过物质建设,”河上镇党委副书记陈文娟感慨,“他们回来了,不只是人回来了,文化和理念也回来了。”
文化落地生根,乡风润物无声。如今的山背村,不仅仅是“博士村”,更是文明乡风的实践地。村里的文明实践理事会,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今年夏天遭遇严重干旱,理事会筹资2万余元,配合镇里争取的5万元抗旱资金,组织打井保收,确保村民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钱要花在‘长本事’和‘办实事’上。”理事会会长戴爱明说。近年来,理事会筹资一部分用于奖学助学、翻新秀峯书院、更新“博士墙”,另一部分用于修建便民道路、整治人居环境。同时,定期开展乡风评议、红白事简办等工作,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村里的好人好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沿湖组组长刘新福放下自家农活,连续半个月照料患有听力障碍的邻居刘建明;56岁的饶金英靠种田撑起家业,三十年来悉心照顾两个小叔子,还资助侄子读完大学。“村里每次评‘文明家庭’,大家都第一时间给她投票。”村民戴献龙说。
今天的山背村,道路整洁通畅,村舍错落有致,文化标语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名而来,有人感叹:“带孩子来这里看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山不阻梦,书能通天’。”
山背村的故事,不只是8位博士、34位硕士、300多位大学生的简单几串数字,更是文化自觉、文脉传承与代际接力的“胜利果实”。它告诉我们:当崇文尚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再偏远的山沟,也能育出人才辈出的“博士村”。(李梦琪 王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