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C位为人民绽放
在南昌八一广场的专属拍摄区前,游客们在江西美术馆建筑群前笑意盈盈地按下快门,这个看似微小的城市治理举措,却折射出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网友怒斥商拍霸占景观位的无奈,到“5分钟限时拍摄”的温馨提示,这座英雄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市民游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城市地标作为公共空间的核心载体,其使用权归属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广场是外地游客必来之地,这里不仅承载着红色记忆,更应是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精神家园。此前商业摄影师长期占据最佳拍摄点的乱象,本质上是公共资源被少数人独占的空间正义失衡。南昌相关部门迅速回应群众诉求,在地铁站出口旁划定专属区域,既保留了江西美术馆的“天然取景框”,又通过限时机制实现了资源公平分配,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与城市地标同框的权利。这种“还景于民”的实践,与滕王阁北扩工程、开放“白猫黑猫”拍照打卡平台等项目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南昌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
在新时代,城市治理需要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当拍照打卡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南昌没有将其视为管理负担,而是主动将景观优势转化为民生福利。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拍摄区,背后是城市治理者对群众心理的深刻洞察——一张满意的照片不仅是个人记忆的载体,更是城市形象的二次传播。网友们在社交平台自发分享的“英雄城大片”,无形中成为最生动的城市宣传片,这种“群众口碑+流量效应”的双赢局面,远比活动更具有说服力。
更深层看,这场“C 位让渡”本质上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践行。面对霸占乱象,管理方没有选择放任不管,而是以主动规范秩序为前提,同步包容市民的情感表达需求——这种治理逻辑的转变,正是从管理迈向服务的生动体现。江西美术馆与周边建筑群构成的立体画卷,镌刻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而如今这片小小的拍摄区,则以民生温度续写着新的城市答卷。城市地标从来不该是隔绝生活的冰冷符号,而应成为盛满人间烟火、承载情感联结的公共容器。
从每月常态化的升旗仪式到惠民拍摄区的设立,南昌正在用一系列“微创新”编织民生幸福网。这个红色城市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在于高楼大厦的林立,而在于公共空间是否充满人文关怀;衡量治理能力的标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是群众脸上绽放的笑容。当更多城市学会把“C位”留给人民,城市在共建共享中焕发出更持久的活力。
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幸福。南昌八一广场的这个小小拍摄区,恰是这个宏大命题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城市风景的主角,每个微笑都在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陈化先)